有人说:陪读是又苦又累的爱。
问题 为了住校的孩子高三最后3个月能够吃好睡好,许多家长放弃工作,在学校旁边租房子陪读,不少父母甚至上演着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曾是一位优秀小学教师的李女士说,为了让在市区某重点高中读书的儿子顺利进入大学,她提前病退来到儿子身边陪读。她说,陪读之后,儿子每天按时上课,按时回家,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这些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像李女士这样付出就有回报。
嘉宾们也提到了一个反面案例。黄女士从儿子上高中起,就辞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3年,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兼当业余老师。原本成绩就不错的儿子不负众望地考上了省外大学,然而上了大学的儿子生活自理、自制能力很差,经常通宵打游戏、不去上课,渐渐荒废了学业。家里知道时,孩子已经要被学校劝退了。
陪读或许一时有用
但陪不出自理能力
林老师分析:像这两种情况,都是家长在陪读中需要预见到的。陪读的需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做。有的孩子觉得每天学习很辛苦,回到家有人说说话,有人安排三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有的孩子就觉得,在学校上课压力已经很大了,回家还要听着父母的嗦,心里会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老陈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磨砺、挫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过于大包大揽地陪读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削弱他们的适应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家长牺牲自己专职陪读,这意味着一个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开支的增多,无形中也会给孩子形成巨大压力。
姚老师则主张,在高三冲刺阶段,家长应该明白,3个月改变不了大局,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调节好心情。“不要在这个时候去改变什么,一贯实行放手政策的家长就继续放手,一贯奉行无微不至关怀的家长就继续呵护。”尽管如此,他还是建议家长要一早就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