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一抓即灵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休宁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7名状元,现在正大力打造状元文化,而那17名状元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20年的定量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仅幼儿园都留家庭作业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死”在起跑线上的。
关于亚裔学生的教育奇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拭目以待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到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学生自杀率是全美大学平均自杀率的三倍。究其根源,是在一种高压模式下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少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如何自我控制和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救心理医生,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这种分析相当深刻。
确立平民教育价值取向
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人们每每把教育和幸福连在一起时,却将教育演绎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对于教育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周国平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这话实际是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启蒙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对儿童的束缚。今天,是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儿童的压制和束缚的状况怎样呢?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今天就是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超越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在终身学习的视野下规划自己,通过利用社会化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成功。
名人的家庭教育观
有一个尚未引起家长们关注的现象:大多名人之后都平平淡淡,没有所谓成功过;而且名人作为家长也不要求子女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儿子舒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主要做一些文学研究和评论,退休后开始画画,所画的非常个性化的国画,经常提供给公益活动,他是个有丰富色彩的人。
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令人耳熟能详,由于对子女要求非常之高,使他的家庭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的儿童,都是在家长的“捆绑”下长大的。于是“天才儿童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他也成不了天才”又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话题。
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是家长的意志决定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应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