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超(蕉岭)
近日,各中小学举行期末考试,朋友告诉我说,他儿子成绩是语文98.5分,数学90分,班级排名均在20名左右。朋友面露难色,觉得很不理想。
我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家长,绝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普遍集中在考试分数上,有些父母对于考试分数的量化要求甚至称得上苛刻,分数也成为了衡量孩子优秀程度的“明规则”。孩子自己要考“100分”的意识也不断被强化,这里面夹杂的是父母老师的期许、同学的羡慕以及自我的满足。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是否就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一堆读书机器、高分生产机,还是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而这些是否仅凭几次考试的分数就能做出判断?
现在想来: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总是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换个角度来看,他们背负的期待和负担也更重。为了满足父母、家长、老师、同学以及自己的期待,容不得自己有半点疏忽、不给自己半点喘息的机会。即便是因为偶尔疏忽考了98分,他们仍然面露苦色。没有受到那么多眼神关注的孩子,父母、老师所给的空间相对宽松,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允许自己犯错,不害怕犯错,错误犯得越多,思考就越多,对于事物脉络的把握就更为清晰,离成功也就更近一步。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冷落、坚持得了自我,这些宝贵的品质已经远远超越考100分所能带给人的暂时荣耀。因此即便有些人在学生阶段成绩平平,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曾经提出过一个“第十名效应”,大意是说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没有必要逼孩子一定要考100分,那过度开发的“100分”只能抑制孩子的能力和发展。人生是个整体过程,学生时代的100分保证不了一份好工作,保证不了幸福的生活,也保证不了丰富的人生。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以成长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分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