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国家教遭遇“童年恐慌”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麻晓东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8-10

20120810092237.jpg 20120810092303.jpg 20120810092320.jpg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路军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核心提示: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是第一本由教育专家精心编写、供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留学指南书。
该书以大众化语言解密美国教育的真谛,为读者揭开美国教育的神秘面纱,从小学到初中,对美国教育的优点和特点一一进行解读,旨在告诉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去美国读书?怎么样选择去美国读书?
《孩子,别慌》,孙云晓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核心提示:
        2009年底,孙云晓在新浪开设微博,其中的“孙云晓教育感悟”专栏,随时记录孙云晓体验、观察、阅读与交流的心得,积少成多,达到600多条。这些每条140字的“微语录”,因其精辟、实用,成为最受博友欢迎的内容,关注的粉丝高达220万。《孩子,别慌!》应博友呼吁而出版,根据广大父母读者的切实需要全新架构,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和方法。
        《规矩和爱》,王涛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核心提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童年恐慌、规矩和爱、出国留学暑假前夕,三本最新出版的教育类图书向国内的家长们抛出了这样三个关键词,他们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并指出:要改变孩子,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本报记者 麻晓东
        恐慌让生命难以成长
        “20年来,中国教育整体来说有很多觉醒和进步,但某些方面的问题则更加严重了,例如孩子的学习负担更重,睡眠时间更少,运动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1993年7月,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了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大讨论。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孙云晓表示:“《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讨论到明年就20年了。这20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如有的家长在抓孩子的考试成绩,重视分数和学习特长;有的家长则重视体育锻炼,让孩子亲近自然;有的送孩子出国留学;也有的选择在家读书等。但总体来说,今天的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更加巨大,许多儿童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可怕的压力链条将触角伸到天真烂漫的幼儿身上,使儿童感到将来的生活非常可怕,很小的时候就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孙云晓对近年来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表示“难以理解”,并直陈“这是对童年的摧残”。他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即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难以理解、难以承受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
        孙云晓说,现在的孩子太容易恐慌了,而孩子恐慌是因为家长恐慌,在这种恐慌状态下,任何生命都难以成长。因此他通过自己的新作《孩子,别慌》向社会呼吁,一定要警惕“童年恐慌”的问题。
        对于现在很多家长拼命追逐重点学校的做法,孙云晓表示理解。因为现在城市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种愿望虽然可以理解,但现实却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家长的焦虑就转化为孩子的压力……
        为什么在同样一个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下,有些孩子是健康成长的,有些孩子就容易发生问题呢?孙云晓指出,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家庭教育,孩子年龄越小,微环境就越重要。因此,父母是预防孩子发生“童年恐慌”的主角。
        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人生就没有希望了吗?孙云晓以自己女儿为例给出了答案,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的女儿从小到大都是就近择校,从未上过重点,但“她生活学习得很快乐”。
       孙云晓认为,教育的起跑线应当是致力于建立亲子依恋情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观察力、合作力等,如果把幼儿教育小学化看做抢跑和成功,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靠的是后劲,更需要健康人格的支撑。
        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
        美国塔尔萨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王涛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研究长达30年。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比较严格的家教。这样的早期家教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1982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学习,他就开始用教育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探索这个问题。
        从最开始批判传统教育的严厉规矩,到反思传统教育的精华和不足,再到探索规矩和爱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得以融合,王涛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不久前出版的《规矩和爱》中,王涛向中国的父母们建言: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
        王涛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规矩和爱》一书,帮助家长对中国的传统家教方式有客观的认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显性的是规矩,隐性的是爱,如果一味学习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肯定会产生“水土不服”。所以,在中国的家教模式中,我们要认识到规矩和敬畏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帮助父母成长的一种过程。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规矩和爱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也几乎每个父母都会认为立规矩要比爱孩子难得多。确实,爱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立规矩却往往要逆着这样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结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却不忍心给孩子立规矩。王涛说,所以立规矩难,归根结底就难在我们不能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
         在谈到近年来引发激烈争论的“虎妈狼爸”时,王涛表示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他们的做法和观点,但他们对孩子早期的严格要求,他不仅能感同身受,而且非常赞同。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王涛认为,虽然他父母的一些规矩有过分严厉之嫌,甚至给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些创伤,但当他用规矩和爱的理论反思时,他不仅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教育行为,有些痛苦经历甚至反过来帮助他比一般人更深地去理解规矩和爱的关系。
        1999年,王涛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开始攻读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博士学位,横跨东西的教育经历,也让他对东西方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谈到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问题时,王涛对留学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和美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历了300年的发展,而且在文化层面上遭遇的破坏也很小,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他建议,出国留学一定要在国内把中文和基础知识学牢固。
        送孩子去留学
        与王涛的观点相近,中国决策科学院人才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教委就业指导中心特约专家路军也认为,从现实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大学教育整体质量令人担忧,比如近两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与其让孩子在国内接受4年大学教育,还不如把孩子送出去拼搏,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不久前,在路军撰著的《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中,他向那些不了解美国学校教育,又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的普通家长,介绍了美国留学的相关知识。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路军表示,留学热背后其实有其文化层面的深层背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西方先进发达的文化已经有了比较深切的认识。大部分的父母遵循着“再穷不能穷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重视教育的中国人,承受再大的压力也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留学。
        对于有留学愿望的中国家长,路军也发出了两点忠告:首先,他支持在高中阶段送孩子赴美留学,因为十五六岁以下的孩子,本身中国文化的根基并不牢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否、价值体系以及生活方式并没有牢固的印记,因此,若是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留学,便很有可能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困扰和茫然;其次,有些家长送孩子留学的出发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认为国内教育压力太大,而出去就可以放松了,留学就是兴趣教育、自由教育,孩子就能很灵活地适应。
         其实,如果孩子在国内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刻苦学习的精神,那么留学也不会有前途。
        路军认为,留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孩子的知识与见识。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领先地位,而孩子的成长是有时间性的,因此不应错过孩子的关键成长期。他也在书中倡导,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选择留学。
        《中国科学报》 (2012-08-10 B1 文化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