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孩子,妈妈得三头六臂?爸爸去哪儿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3-10-31

  多数妈妈成家庭的主要教育者

  好妈妈标准怎么提到如此高标准?

  “现在的妈妈很多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本身文化程度较高,要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吃力。”80后妈妈肖女士认为跟孩子做的这些事情,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有趣,确实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而焦虑型家长则表示,要孩子优秀,家长的付出是必要的,身体要好,营养要抓上来;另外,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有必要进行必要的协助和辅导,“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那是一定的。

  也有家长认为,现在妈妈成了家庭主要教育者,所有教育责任压在妈妈肩上,责任太重大。

  “小时候妈妈的功能主要是做做饭洗洗衣服,现在妈妈在家里是严母,是孩子教育主力。”从事教育研究、湖南商学院老师李芊表示,严母慈父已成代表性家庭教育现象,“父亲过度放养,母亲过度约束,都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成了家教类书籍的基本主题。《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作者、亲子教育专家、两性关系专家陆惠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该书的引言她有一句话“一个好母亲,幸福三代人”,提出了“一个女人是主要的家庭的培养者、教育者”的观点。

  “爸爸去哪儿”引发父亲在家教中定位讨论

  对妈妈要求越来越严苛,爸爸去哪儿了呢?

  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同样把怎么当好父亲话题炒热,各位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父亲不得不面对50元钱搞定两天生活的琐碎,“好父亲”还真不是那么好当。

  从教育理论上来说,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影响更大,但是父亲似乎都更喜欢扮演“放手民主型”角色,教育的重担交给母亲后,自然更多成为孩子的玩伴,扮演起朋友的角色,“幼稚点卖萌点更好”。

  在芙蓉区一所小学任教的资深班主任刘真则认为,好妈妈的标准确实带上了“时代”烙印:“现在孩子综合素质活动越来越多,需要家长的参与合作活动也多。”

  曾是长沙市十佳家长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专家冯辉梅表示,好妈妈新标准的流行也说明妈妈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不过妈妈们不必太焦虑和卖力,弱化了父亲的教育功能,妈妈越卖力,父亲越放心,阵地越退缩,家庭教育陷入一人独大的恶性循环中。”

  解读《爸爸去哪儿》中的教育方式

  从明星看老爸风格

  鼓励呵护型

  蹲下身的林志颖获最佳爸爸好评。对四岁儿子林志颖做得最多的动作就是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重视。“你想吃包子还是饺子?”Kimi答曰吃饺子,林志颖就果断做出饺子,儿子的每个感受他都有注意并加以肯定,是典型的鼓励呵护型老爸。

  严厉型

  郭涛相比下来就显得比较严厉,以纯爷们态度教育孩子,不过也失之简单,前提是家里必须有一个全能辣妈。

  朋友型

  张亮最年轻,更像朋友,喜欢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不过也会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强调“面子”。

  中国式家长

  田亮被评为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第一集遭到最多批评,但其实他是最真实的父亲,爱女儿,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才能更好地爱,不太注意孩子感受。存在感最弱的爸爸王岳伦感觉是为衬托女儿存在的,太伶俐的女儿反衬出太木讷的老爸。(记者 岳霞 实习生 颜奕)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