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一首外国朋友创作的《拖延症之歌》很火,很多网友听完表示“中枪”,歌曲以轻快的旋律和调侃的歌词描述了拖延症患者的生活,视频开始就是一位女拖延症患者的自白:“我得赶完这篇论文,老师布置了一个星期,明天一大早就要上交,整整二十页的希腊语,不急,但我要先刷刷我的facebook和Twitter,还要致电向我妈问好,然后再看一页,只看一页,我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在网站上!”拖延症在不同的学生的身上也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如何才能让孩子作业不拖延,对此记者采访了教育相关的专家、老师以及部分家长。
调查:“磨洋工”的原因各有不同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在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报了很多兴趣班,等到了中学阶段为了应对中高考,又有很多孩子加入补课大军。网友“骆驼刺”说:“妻子一直想着让孩子参加暑期补习班,每天花两个小时补一补数学和外语,但是孩子一直强烈反对,于是妻子就转过来给我施加压力,让我说服孩子。”
有学生平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会有来自补课班和家长的作业。面对比较强势或不愿意跟孩子沟通的家长,有学生就会采取“磨洋工”的方式进行抗拒,把做作业拖到了睡觉的点家长也只能放弃再增加课外的作业,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的毛病。
也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成绩不错,但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做作业效率却慢慢变低了。对此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严行方老师认为,主要是因为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知识的难度比较小,孩子处于求知欲比较强烈的时期,逐渐长大后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如果家长对于成绩过分追求就会令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因为缺乏兴趣做事变得十分拖沓。
案例:不要让拖延的习惯从小就养成
山北中心小学的朱老师的女儿今年5岁,在暑假开始后为了释放工作的压力,她的生活变得比较松弛,不像上班的时候那么有规律,但是逐渐地她发现孩子的状态也跟着大人懒散了下来。在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的阶段,很多情况都源自模仿家长的状态。“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阶段对于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时期。我觉得她状态不对之后就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带着孩子一起改变,从8月开始每天的生活时间安排回到放假之前一样,不睡懒觉,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形成一定的规律后,慢慢就调回她上幼儿园时的状态。这样在暑假这种时间很长的假期之后,孩子回到学校也可以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对策:家长以身作则巧用小方法
针对拖延症,严行方老师给出了几点对策:首先,家庭内部要达成教育共识,父母以身作则,在孩子做作业时排除一切干扰,停止家庭娱乐。当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家长却在那里嘻嘻哈哈地娱乐,对孩子心理也是一种不好的刺激。
其次,要让孩子增强学习兴趣,克服知识缺陷。很多情况不能动辄归咎为粗心,提高作业正确率。不一味追求成绩,要善于跟孩子沟通分析。
另外,还可以尝试一些纠正习惯的小方法。比如定时作业,在孩子做作业时候旁边放一个小闹钟,做作业前先规划一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提高作业效率,允许孩子不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不随意布置额外作业。
(徐婕妤/文 薛晨/制图)
原标题 [如何让孩子写作业不“磨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