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无论是私密日记,还是孩子之间的微信群,都是孩子们交流心得、抒发情感的私密空间,孩子需要这么一个空间去疏泄情绪,可是家长却非要“窥探”。孩子虽是父母生的,但他(她)是独立的,和你是平等的,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小天地。
初中女生小凡近日很愤怒地给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打电话,说她跟班上的几个小伙伴有个微信群,大家常在上面七嘴八舌地聊天,最近群里有个叫“花花”的好友常在大家讨论的时候说,“咱们这么小还不应该关心这些事”之类的话,听起来口气很像长辈,大家总觉得“花花”不是“同类”,最后发现“花花”就是偷偷潜进群里的妈妈。“花花”立刻被拉黑了。小凡觉得妈妈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欺骗,这种偷偷摸摸的做法只能让她对妈妈更反感。
家长通过一些“偷偷摸摸的行为”想了解孩子的行踪,已不新鲜。在没有电脑之前,家长的做法是偷偷撬开孩子的抽屉偷看日记。如今,微信让孩子孤独的心灵有了倾诉的平台,家长们也不甘示弱,立马追赶着孩子来了。
无论是私密日记,还是孩子之间的微信群,都是孩子们交流心得、抒发情感的私密空间,孩子需要这么一个空间去疏泄情绪,可是家长却非要“窥探”。
家长认为:我是你爸妈,我生了你,没有我们哪有你?我给你吃给你穿,看看你日记、进了你微信群又咋地?
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和深深的隔阂,恰恰就在于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
孩子虽是父母生的,但他(她)是独立的,和你是平等的,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小天地。在他(她)自己的这个小天地里,外人进入也是需要敲门的,经过允许方可入内。
成人很讨厌外人不敲门、不经过自己允许就贸然进自己的屋。为什么家长可以随意进入孩子的小天地?因为有的家长并没有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并不认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
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往往是因为父母的不理解、不认同无法沟通而关闭了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所以,要想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思想,父母要做好“沟通”课,如果与孩子无话不谈、成为其“知己”,孩子兴许主动让你进入他的微信呢。而和谐沟通的前提就是:把孩子当成和你一样有着独立人格的人。 赵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