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失联30多个小时的13岁初中生小雨终于平安回家,自他8日上午出走后,我市热心网友在微信上发起了“全城寻人”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雨被成功找回。据市公安部门统计,近期,我市有5名学生离家出走,幸运的是,5名“熊孩子”全部被找回。孩子离家出走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孩子为什么会出走?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戴伟华表示,青春期叛逆心理是主要原因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沟通,是预防出走的最佳方法。
12日,14岁的小雅被父母带到市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国庆长假期间,小雅突然失联,父母和亲属为了找她几乎跑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两天后,小雅自己返回家中,告诉父母自己和几个“朋友”在酒吧玩了两天,晚上就住在“朋友”家。在接受心理辅导时,小雅坦言,觉得压力太大,父母就知道让自己学习,在外面感觉自由自在,“朋友”对她也都不错。
戴伟华表示,孩子出走的案例中,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个年龄段最多,十一二岁到十五岁是青春期的“危险期”,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定独立性,渴望了解外界,但又缺乏社会经验,思考问题简单化。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还是单纯的说教式,很容易诱发孩子的对抗心理。
15岁的悠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长对她抱有很高的期望,业余时间为她安排了语、数、外等培训班,周末还有钢琴课。一次考试失利后,悠悠不敢回家把成绩告诉父母,放学后到书店和商场逛了半天。在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时,悠悠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想离开这个家。”戴伟华表示,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学习压力已经成为孩子出走案例中的第二位因素。此外,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家庭生活不幸福、父母离异、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等都会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网络、影视剧等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朋友的诱惑,也会诱使孩子离家出走。
要避免孩子离家出走,应当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戴伟华介绍,青春期的孩子相当敏感,耐挫能力也比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进行调整,不要单纯采取命令式、灌输式,要平等地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此外,家长与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有了反常行为,要及时发现并劝导,将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遏制在行动前。本报记者袁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