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婷婷
如今,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建立起家长微信群,方便老师和家长交流。微信群可文字、可语音、可图片,学校有什么通知,班主任在微信群里强调一下,非常便利,就相当于线上“家长会”,但时间和精力成本却大大降低。广大学生家长更是奉为“至宝”,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实时关注班级里的重大事项,最主要的是能够与班主任进行线上沟通,了解孩子学习近况。然而,渐渐地,一些弊端也随之而来,晒娃的、拉票的、半夜聊天刷屏的、代购的……家长微信群变得让人反感起来。
家长
从依赖到反感
“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但是当想到自己孩子时,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可以放下,这一切便都成了必选项。”这是网络上一位家长总结出的微信家长群“潜规则”。
“看,老师在群里发的照片,今天上午升国旗。”“三点半了,老师怎么还没在群里发回家作业?”……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小学生是“新手”,王女士这个家长也是“菜鸟”,焦虑的不是一点点。好在刚开学,班主任为家长们组建了班级微信群。“老师知道我们不放心,有空就图文通报孩子的在校情况,还有作业、通知等也会在群里发布,我们有问题也会在群里问老师,或请教其他家长。总之,及时刷班级群对我来说,真是很要紧的事,就怕漏了老师的信息。”王女士告诉记者。据她介绍,班里不少家长也和她一样,都依赖上这个微信群了。
然而,渐渐地,王女士有些吃不消了,手机“滴滴”地响个没完。比如布置个作业,底下是一大波家长的回应: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太棒了!谢谢老师……王女士起初不愿说这样的话,觉得太假,但又担心刚一开学就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风说谢谢。更有甚者,一个群里有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长里短”那点事儿就在群里开启了“霸屏模式”。更重要的是,如此一刷屏,很多没有第一时间看手机的家长,很有可能错过老师公布的重要信息。
此外,微信群里潜在的攀比和拍马屁也让很多家长很无语。比如,几个孩子一起参加比赛,获奖孩子的家长就狂晒得奖照,一个劲夸自家娃,其他家长就会很尴尬,接话也不是,不接话也不是。还有的家长晒自己刚买的新房、旅游等和学校生活完全不搭边的事,让人很反感。“老师在群里发了班级活动的照片,有的家长立即开始拍马屁,什么老师太好了,孩子真幸运有这么好的老师,我也想变成小朋友……”提起某些家长的肉麻话语,孩子在市区某幼儿园上中班的张女士很无语。
老师
家长的热情有点“吃不消”
家长微信群里,老师因为身份特殊,一般都是被追捧的对象,每个家长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留下不好的印象。然而,对于日渐复杂的微信群,老师们也有些“吃不消”。
“家长的那一大堆感谢声,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是敷衍的。而且面对家长们的热情,我不回应,会以为我有啥想法,我一回应,又让其他没跟风的家长为难。就一个简单的回应,我都是左右为难。”提及家长群的烦恼,在市区某小学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刘老师坦言自己也很无奈。而且,根据之前的经验,越是在群里活跃的家长,越让老师头疼。部分平日比较活跃的家长,有一个潜在的想法:自己这么积极就是让老师多关照孩子。一旦这些孩子在学校出点小情况,个别家长就觉得自己的积极不值得,老师没尊重他们的积极。
“家长微信群已经影响我的生活了。”市区一所小学的祁老师忍不住“吐槽”。每天晚饭后,微信群还是“叮叮叮”不停地在响,不看吧不放心,万一家长有啥要紧的事要沟通呢?看吧,想做点自己的事情不断被打断,其实大部分就是家长闲聊。更夸张的是,有个别家长,因为自家孩子在学校和别的同学起争执不愉快,觉得孩子吃了亏,直接在群里找对方家长,恨不得立马要吵起架来。“还有家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在群里找老师,说孩子作业做不完要‘求赦免’。”祁老师一边说一边直摇头。
此外,许多老师表示,对于群里家长“求点赞”、“求拉票”、推销产品的现象“很无语”。“有个开花店的家长,在教师节前就提议给老师送花,还在群里放出了各种花束花盒的图片,家长们都是从众心理,纷纷找她代办。我们当然不能收,这是明令禁止的,又一一退回去,搞得很尴尬。”市区一所小学的孙老师说。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