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我把早教班退了,只是我发现了一个事实!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2-12
 01
    去年好友儿子去一国际幼儿园面试,听她说面试内容就是给他儿子一堆玩具,看他怎么玩、是不是每样都会玩,比如拿到积木是会堆还是只会拿着扔,能不能独立玩耍,能不能和别的孩子一起合作等等
    从心理认知角度,我很理解幼儿园的做法,玩耍方式的确是判断孩子发展情况的指标之一,所以我对陪小小这方面很重视。
    最初,我把这种重视寄托于早教班,定点定时去上课,认真听课不敢马虎,但是上了很长一段时间,感觉收效甚微,或者说性价比不高。
    后来我在孩子日常的玩耍中下狠下功夫,做了不少研究和实践,发现小小的游戏能力大有长进。



    “但是如果孩子提前学爬,那孩子爬楼梯的能力会不会就能超越同龄人?”
    为了证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小哥和小弟,小哥从10个月起每天都要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实验,为期6周。小弟则随性玩耍,直到1岁多点时才开始为期两周的训练。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科学家搬来一个5级楼梯台阶,看谁爬得快。结果是……训练晚且时间短的小弟!小弟在10秒钟内就能爬上5级楼梯台阶,小哥却需要20秒。
    格赛尔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知道大家看这个结论感觉太晦涩,科长给你们翻译成大白话:
    这就好比双十一的时候你很想赶在零点零分抢购心仪的商品,于是吃完晚饭刚过8点你就坐在电脑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购物车,厕所不敢上、孩子没空哄,眼睛酸胀、脖子僵硬。
    而你的朋友则是定好了晚上11点55分的闹钟,时间一到,和你一样抢到了梦寐以求的商品。也就是说,你白等了4个小时,有这时间还不如给孩子读个绘本、讲个小故事。
    教育孩子也是这个理儿。
    只有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外在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而过早的教育,往往会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效果恐怕会事与愿违。

02
    在家如何给孩子早教?
    早教班可以不去,但是早教不能少。
    科长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关键词:陪伴、对话、运动、阅读、交际、探索。
    孩子的能力都是呈阶梯形发展,咬够舔够推够,自然就会进入下一个,认真搭积木的阶段,咱们真不用着急。那么怎么给孩子选择玩具?
    1、尊重孩子的选择
    对于孩子来说,玩具没有贵贱之分,一个陪伴多年的娃娃即使再脏再破也是他的好盆友,一个矿泉水瓶不值几分钱,却是他练习臂力抓握(摇晃)、探索世界(最近叮当特爱把瓶子装上水摇晃观察水里的气泡)的宝贝……
    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价值判断和喜好,去决定玩具的去留。
    2、玩具越简单越好
    这是因为越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孩子可以在玩耍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越小。
    比如一个遥控车,再怎么玩它也就只是一个车子,而一个干净的废纸箱,在孩子眼里,可以是桌子、也可以是车子,还可以是隧道。
    再比如一套材质优良无毒积木,口唇期时可以让孩子咬,空间敏感期的时候可以用来让孩子丢,而之后,孩子又可以用搭积木的方式发展他的精细运动以及练习专注力,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造型简单非声光电的玩具,因为干扰少,孩子玩起来更有利于培养专注力;
    另外,玩具不应该有明显的性别区别(什么只能男孩玩,哪样只能女孩玩),性别色彩少的玩具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别认识。
    现代某些所谓专属“女孩”的玩具(比如芭比),其实是在无形中暗示着女孩:女孩最重要的就是要美,要瘦,甚至要性感。
    而男孩玩扮家家,也并不就是娘娘腔,这反而有助于男孩在社交、情商上的发展。

    3、玩具类型、玩耍方式都要多元化
    不同类型的玩具(玩耍方式),对应的是孩子不同能力的培养,想要孩子全方面、全脑发展,选择玩具和方式就要多元化。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玩耍类型的划分大概有这几种:
    · 角色扮演类:比如扮家家,扮演医生、老师、售货员这些。
    角色扮演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去想象情节)、语言能力、社交合作能力(扮演过程以不同角色做交流)发展;
    还能帮助孩子发泄情绪,以及对一些困难、技能进行提前演练:
    比如扮演医生,能帮助克服看病恐惧;
    扮演老师学生,能帮助提前适应课堂规则;
    扮演被别的小朋友抢夺玩具的场面,可以帮助被抢的孩子练习怎么应对人际冲突,也可以帮助爱抢别人东西的孩子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等等。
    · 机能类游戏:发展孩子身体机能的玩耍,具体可以分为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大运动是指身体大肌肉群及四肢的活动,包括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动作;
    而精细动作是指宝宝手部、脚部、口腔及舌部等细小动作,例如去捏拿一些细小物品、搭积木时控制手部力量,使用吸管杯的能力等。
    孩子通过这些运动还会训练到专注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 创造性游戏:就是画画、堆沙子、玩乐高、玩橡皮泥、做手工之类需要发挥孩子创造力的游戏。
    特别注意的是,同样是玩乐高,但是孩子若是在按着图纸模型,把乐高拼成一个指定的样子,这个玩乐高的过程就不算创造性游戏了,因为过程中没有用到创造力。
    · 学习类游戏:是指可以直接获得到知识的游戏。
    与直接上课学习不同,获得类游戏是让孩子在兴趣中、玩耍中学习。
    比如通过坚持亲子阅读讲故事增加孩子的认字与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动物世界、去博物馆或阅读相关书籍获取动物方面的知识。
    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到什么,而是培养孩子求知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学习、阅读、提问、克服学习困难的习惯。

03
    什么时候去上早教班?
    1、带娃太累,想舒缓压力——可以去
    无论是宝妈一人带孩子,还是奶奶、姥姥帮忙带孩子,总会难免身心疲惫。这时候带着孩子去早教班,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自己也能放松紧张的心情,舒缓压力。
    2、提升自我,想学专业育儿知识——放心去
    与其说早教班是让孩子成长,不如说是让家长成长。
    专业的早教机构,都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的宝宝,把课程设计得既多样化又有趣。我们可以跟随老师学习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游戏和知识。
    3、想让娃徜徉在玩具的海洋里——尽情地去
    早教机构大都有丰富的玩具和游乐设施,比如木马、滑梯、海洋球、沙丘等各种各样好玩的玩具和游乐设施。
    估计光凭这一点,很多宝宝也会爱上早教课。
    4、钱多事少闲着无聊——大胆地去
    土豪请随意,与其在家大眼瞪小眼,不如去早教班和其他宝妈唠唠嗑,上进的宝妈还能和孩子度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光,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我们要谨记:仅凭一个月几堂课的早教,根本改变不了孩子什么。真想有所改变的话,那必须坚持将早教课上老师教的育儿理念和引导方式融会贯通到实际生活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