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打击教育是不合格家长的蹩脚借口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2-29
 

    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多家长认为打击式教育能够最好地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通常会经由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个行为。这个间接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被称为榜样。

    大多数家长在实行打击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家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他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意识到差距,奋起直追,从而也拥有同样的能力或素质。

    可惜大多数孩子没有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反而被自卑所困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可能每一个实行打击式教育的家长都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打击是出于爱,觉得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

    可是作为孩子他们真的很难理解到这一点,更多的时候,他们直观感受到的是,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温柔和善,他的家长却总是批评自己。

    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理解家长当年的打击式教育,可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毕竟童年时丢失的那些快乐,再也回不来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家长的打击式教育会引来孩子对自我的否定。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为自己的出生感到抱歉,无论家长多不喜欢你,社会多不认可你。

    打击式教育对于孩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孩子长大而消除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被家长暴力对待过的中国孩子也会在成年后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吗?

    一位匿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学业上,他们认为我读书好是应该的,从来不做真正的“教育”。

    在青春期进入初中后,成绩一落千丈,他们继续辱骂、责怪,因为让他们“丢面子”了,直至我在一个午后,吞下了奶奶的 50 片安眠药,后被救活。

    而现在的她已经结婚生子,年收入30万,却依然没有摆脱童年的阴影。

    可想而知,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打击都不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事实上,被相信和鼓励的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安慰剂效应”,原指病人实际上没有获得有效治疗,但是却在心里上相信其有效,而导致病情真的有所好转的现象。

    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来止疼。一天这样做几次,持续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结果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后来安慰剂效应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使孩子获得适当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其树立自信,激发潜能。

    避免打击教育,需要家长和孩子积极地进行沟通

    家长的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也许他们就是接受打击式教育长大的。

    在成为家长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教育方式延续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特别是在有代沟的情况下。

    产生代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面对代沟的态度。

    拒绝沟通相当于阻断了两人和解的最重要道路,多么深厚的感情也抵不过长期冷战的消耗。

    打击式教育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沟通则是平等的开始。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愿意被讨厌,也许他的“无理取闹”只是想获取家长的一点点认可和关心。

    网上有个段子,有什么问题不能靠一顿撸串解决呢?如果有,那就两顿。

    家长和子女之间有什么矛盾,不能靠真诚地沟通解决呢?如果有,那就沟通两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