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主题课】鼓励式教育怎么做!
来源:腾讯网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0-07-24
"
鼓
励
式
鼓励式教育怎么做!
如果一个孩子跟你说他缺乏归属感,体验不到价值感,你会训斥孩子么?
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拥抱孩子、安慰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且对如何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抱有错误的信念,可能会用哭闹、玩游戏、不听话等行为获取家长的关注和在乎,你会训斥孩子么?
我看到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训斥孩子。
本质上相同的原因,只是外在行为不一样,换回来的结果差别这么大,是因为什么呢?
家长需要深度思考这个问题,要明白不是孩子有多糟糕,而是家长没有能力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愿望。
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孩子想要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行为
例如:不听话、玩游戏、哭闹等等,那你选择的应对方式往往就会是惩罚。因为成年人是坚信惩罚才是改变不良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惩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会带来多么糟糕的影响?
其实我们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是“症状”,不是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根源问题,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根源问题----只是想要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的第一反应绝对不会想到用惩罚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更有可能会选择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拥有合理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行为。
例如:孩子经常会挑家长最忙的时候缠着家长问问题或者说一些事情,这时候家长就会比较烦,觉得孩子不懂事,甚至使故意挑自己最忙的时候来捣乱,只看到孩子这个表面行为的家长通常会采取两种应对方式,温和一点的家长会把手机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看手机,这可能会造成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相反粗狂一点的家长则会训斥、甚至打骂孩子,但这可能会埋下孩子以后逆反的种子。
这是家长只看到孩子表面行为的常用处理方式和对应结果。
如果家长能看到孩子的本质需求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家长则会采取鼓励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鼓励孩子在家长不忙的时候主动找家长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做家务等等,这会使孩子在日程生活中获得大量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有了充足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自然就不会出现在家长忙的时候缠着家长的行为了。
如果家长们能够明白这一点,既可以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中做到标本兼治,又可以用鼓励式的家庭教育替代惩罚式的家庭教育,但客观讲做好鼓励式教育也不容易,很多家长就说自己不会夸孩子,也不知道怎么鼓励,所以咱们讲一些关于鼓励式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1. 切忌有情绪的时候不做鼓励教育,可以用“积极暂停”的方式解决掉情绪后在做鼓励。
2. 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孩子不是由一件事或一天变成你喜欢的样子的,所以成长和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例如:那个专挑家长忙的时候缠着家长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长陪伴很久才能把之前“亏欠”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补足。
3. 鼓励式教育的关键在于改善而不是追求完美,我们只要看到孩子比之前有改善、有进步,就应该继续鼓励其成长,而不是按最终结果或完美标准要求孩子。
例如:做定时训练的时候,孩子原来可能连续、稳定、专注学习只有5分钟的时间,通过训练可以达到专注、连续、稳定学习20分钟,这就是孩子成长和改善,要鼓励和积极关注,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专注学习20分钟的时候,脚在地上扭动了几下,换了几种坐姿。
4. 要关注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明白孩子所谓的很多缺点,其实是用错地方的优点。
例如:一个特别能打架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一个朋友圈,有一些为自己两肋插刀的兄弟,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有足够领导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如果把这些能力换个地方使用,就是把打架换做学习,把人际关系用于班级管理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作出弥补”,就是当孩子做了一些影响或伤害了他人的事,就让他做一些能使对方感觉好起来的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5. 不能因为社会压力而不做鼓励式教育。
例如:在很多朋友和路人的关注下,孩子满地打滚的要买一个东西,可能家长会迫于众人在场的压力,要么直接买了走人,要么直接打骂一顿,这就是社会压力。
6. 花一点时间训练孩子,如果你想用鼓励式教育,你需要能够识别出来孩子的真实需要和进步,不能毫无现实依据的夸赞,那会导致孩子成为讨好者,不算寻求别人的认同和夸赞。家长需要鼓励的是孩子真实成长和改变,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真的比原来更好了,但是孩子想要更好,前提条件是孩子的有基础能力,而这个基础能力就是家长需要花一点时间训练孩子的。
例如:想让孩子自己整理被褥,需要教会孩子怎么叠被子,最好起初买一些格子或竖条图案的被罩方便其学习。
再例如:想让孩子能够回家主动把作业写完在玩,则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训练基本自控力、定效能力、时间规划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