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各地陆续开始明年高考的报名工作。公众也将目光投向了报名的条件,其中,"是否取消户籍限制"最为关注。目前,全国非本地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数量庞大。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早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黑龙江教育厅最近公布的文件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文件提出,高中三年均在黑龙江省就读的外省籍随迁子女,提供父母工作和住所证明即可在当地报名就地高考,这项政策自2013年高考开始实施。
事实上,江苏、上海、广东等地也都表示将在年底拿出明确方案。几十年不变的"户籍坚冰"能否逐渐被打破?
靠近南京夫子庙的一处居民楼里,老杨夫妻正在打理着粮油铺,说是粮油铺,其实狭小的不到3平米,睡觉就在走廊延伸出来的地下室。在南京生活十三、四年,多少苦都吃了,但是一想到女儿独自在安徽老家上学,夫妻俩的眼眶都有些湿润。
老杨:初中上完了,要上高中,就要回家乡上了。
老杨妻子:因为这边不给考,所以我们家女儿才回家。
原来,按现行高考方案,外省随迁子女虽可在当地上学,却不能参加高考。面对"高考"这道无法逾越的门槛,初三那年,女儿被送回老家上学。更让夫妇俩犯愁的是他们正在读初中的儿子如果仍不允许在当地高考,也只能送回去。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的说法给老杨全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江苏省教育部门今年已经通过前期调研形成了初步方案,明年高考一定能得到执行。
沈健:报名的这个通知当中已经明确的说清楚了,我们一旦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符合条件的,在江苏参加高考的,我们最后都能够让他们顺利的报名参加高考,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针对方案为何迟迟未出,以至于已错过2013年江苏高考集中网上报名截止的日期。沈健厅长解释说,按照教育部规定,异地高考需要家长和学生都符合相关条件。同时,也需要人社部门、公安部门等共同来商讨、认定,但不管怎样,沈厅长承若:不会耽误孩子正常报名参加明年的高考。
高考,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所以,大家关心的是"这道龙门是否公平"。在一线城市中,外来人口比例高,教育资源丰富,已经成为异地高考压力最大的地方。放宽了高考户籍限制是否意味着当地子女与随迁子女需要争抢高考名额?异地高考门槛究竟需要多高?
就在全国异地高考办法出台后的一个月,20多名北京籍家长代表希望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约见北京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在他们看来,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影响本地孩子的升学。为此,京籍家长与非京籍家长还曾在教委门前发生过激烈争吵。事实上,实施异地高考难度大的城市恰恰是敏感度高、外来务工人员多、同时拥有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就直言:在山东,高考竞争已经激烈到当地人都恨不得去外地考,所以异地高考压力不大,但在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要实行这个方案的确需要很高的智慧。
李守信:这个事情太复杂,因为中国过去的教育,教育资源的布局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各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北京、上海他们有多大的资源能拿出来面向全国,面向农民工,能够在这里参加高考,可能还需要一些细化的政策。
可以说,地方政府如何设定门槛将成为这项政策是否可以执行的关键;对于京沪这样的人口集中流入地,政策的博弈也将异常艰难。刚刚从苏沪调研回来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组长谈松华认为: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是可行的,同时着眼于长远的制度建设更是治本之策。
谈松华:上海制定了有关的政策,因为非户籍人口在当地考试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户籍制度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管理的问题,他们搞的分类搞的积分制,实际上就是说什么人经过多长时间或者什么样的条件享受什么样的市民待遇,它都有一些规定,我觉得如果这个制度能够建立起来,对于非户籍人口在当地的考试招生有一个制度上的保证。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今年9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讲,异地高考需要家长、孩子、城市三方面条件都符合才行。简言之,就是家长要符合有稳定的工作、住所、收入;学生要符合高中几年都在当地就读,以及所在城市需不需要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等多项要求,异地高考的门槛压根就没那么容易跨进。同时,袁部长也坦言: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异地高考一方面是有条件的准入,另一方面在推进时还要谨慎防止"高考移民",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袁贵仁:这些孩子和高考移民不同在于他父母就在当地就业,高考移民那个孩子父母可能不在当地就业,孩子有当地的学籍,那个移民可能是没有学籍,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考诟病的核心在于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录取分数,这在事实上构成了高考的地域歧视,而所谓大城市的"资源"恰恰就来源于这种地域歧视,包括高考户籍等难题也来源于这种地域歧视。相信只要真正实现高考的公平,消除地域歧视,人们在哪里考都一样,所谓高考户籍问题也一定能够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