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检验考生语文素养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似乎有一种悲情弥漫其中。”深圳市南山区语文教研室副主任唐建新一口气向记者“戏说”出十几道作文题目:生命莫轻抛,“这个世界需要你”(山东)!“总有一种期待”(四川)可以支撑吧;人生无常,“时间在流逝”,社会在“期待成长”。诸事纠结不能化解,怎么办呢,一个声音传过来:“一切都会过去的”,另一种声音又传来:“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面对“旧书”走投无路时,还是“回到原点”吧。蠢事将要发生的瞬间,是谁一把把你拉回到了现实,别忘记说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情有独钟”?怎么连哲学家都把“假苹果”说成真的?想想“中国的崛起”,看看世乒赛包揽乒乓球金牌,回味一下袁隆平的梦,自寻开心去吧,任选两种“镜子”来玩玩,还不行就从“君子三乐”中取其一乐,“你的时间”多与不多自己清楚,最终的结局由自己选择,不要拿“拒绝平庸”来欺骗自己!
这段别样的解读虽不乏牵强,但却多少透露出高考作文命题者的一种浮躁心态和脱离当下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无奈。唐建新认为,虽然过去农耕时代那种追求细节、悬念、生动文采和慢慢渲染的文章观,已经不能适应今天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像这样既脱离时代,又远离考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命题倾向,同样让今天的考生们很难书写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更无法检验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唐建新建议说,类似这样整篇作文考试真应该退出高考。
避免作文教学“套路化”
高考作文题折射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套路化”陷阱。容理诚说,作文的“套路化”表现为作文写作不再关注独特的生活积累,不再强调独具个性的书面阅读、语言素养和思考的深度广度,而变成了可以用来投机取巧的模本。不少中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按照既定的套路,在头脑里准备好几套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材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简单来个穿衣戴帽后,就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了。中学语文作文应该具有的活生生的联系现实、思想独立、情感丰富、文采飞扬的特点和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结果都被抄袭和套路替代了。
为什么高考备考中的模式、套题,会成为师生们乐此不疲的备考潜规则?容理诚说,那是因为评价出现了问题,在作文评价上,一个班级几十名、一个年级几百上千名学生的作文排在一起,语文教师们在一种错误的指挥棒引导下,是一定要评出个上中下、好中差来的。他认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甄别式、奖惩式的作文评价方法是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