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稿更加注重具体可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作为守则的适用主体,中小学生怎么看?
由于适逢暑假,一些学生还没看到意见稿,记者随机采访多名初中生发现,很多人还不知道意见稿及其主要内容。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二学生于景霏说:“小学时就知道有中小学生守则,但平常没怎么关注。”
不过,听记者介绍意见稿的内容后,学生们均表示,这些道理都懂,在实际生活中也基本在遵守。
成都市某中学初三班主任张娟说,现行守则其实和学生息息相关,但是很难让他们主动关注,“十几岁的孩子,有几个会关心约束自己的条条框框呢?”
学生们对现行守则表现出的距离感,沈曙虹认为不难理解:“现行守则太‘高’,学生不说抵触吧,至少不会很向往,意见稿出来,他们可能会有思维定式,认为还是那些来训诫我们的东西。‘守则’,我定了,你来守;‘规范’,我建一个模子,你往里钻,学生可能会有这种天然的心理。”
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上,网友们踊跃发表看法。除了对不再走笼统路线表示赞赏外,很多网友建议,可以更“孩子气”一些。
“既然是说给学生听的,就得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都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最好。”网友“送人玫瑰”留言。
“守则可以再简单点,新版本像妈妈的唠叨,想面面俱到,可是哪个孩子爱听妈妈的唠叨呢?”网友“静墨”说。
前段时间,网上曾广泛流传“美、英、日中小学生守则”,守则修订专家组经过调研,明确表示“英、美、日均没有全国统一的学生守则”,所谓的国外学生守则或是国外某文化读物给小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是某学校的校规节选。尽管如此,许多教师、家长,甚至中学生仍对此津津乐道,希望可以为守则的修订提供参考。
13岁的于景霏认为,“网上流传的‘美国守则’要求不太高,容易做到,比如‘稍早一点或按时到校’、‘考试严禁作弊’等等。”
张娟也提到,网上流传的“英国守则”有一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我觉得这条挺好,很多孩子都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值得提出来;而且这个表达简单明了,试想要是换成‘拒绝性骚扰’这样的表达,效果不会这么好。”
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性?
要让新版守则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为学生考虑,代替不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班华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看上去是被动的,但他们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参与,而且一定要自觉参与,去思考,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别人不可能代替。”代替思考的结果,就是学生觉得“事不关己”。
那么,怎么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从制定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这样产生的东西,学生的认同感更强。”沈曙虹这样建议。
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了带头“吃螃蟹”的人。在南京,20多所中小学作为市教育局第一批试点,搞起了由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当主角的校本“守则”。
以南京市银城小学为例。去年年初,学校组织各班利用班队主题会进行讨论、拟制,校长、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审议、表决,并和同学们反复交流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份《儿童交往公约》。
在公约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令教师们大喜过望。二年级的刘润泽小朋友提出,在进校门时高年级的哥哥奔跑很容易撞到自己,希望能有保护低年级同学的内容。这条建议经过校园广播后得到大量同学认同,最后真的被写入到《公约》中。
沈曙虹认为,这对守则的修订也提供了参考:“一定程度让学生参与进来,参加研讨,发表意见,甚至下次再修订时用一两个例子,点名说哪个学生的什么样的建议,我们酌情采纳了,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学生群体积极性更高。”
而在表达方式方面,银城小学也遵循让学生听得懂、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男生女生交往,知道‘女生优先’”、“小秘密要告诉妈妈”、“放学回家时,对家人说一句‘我回来了’”、“与别人谈话时,眼睛注视对方”、“当老人为我服务时,我会说‘谢谢’”……这些“孩子气”的表述正是其《公约》的成文内容。
除了对意见稿“应有之义”的讨论,网友们也提出了一些“不应该有”的建议。例如,有教师担心,新守则加入了“远离毒品”,会不会对处于逆反期的中学生来说是种提示或刺激?另一方面,对小学生来说,会不会本不知毒品为何物、却因为守则提到而好奇、关心?沈曙虹认同这种说法:“青少年涉毒数量是极少的,而守则应当是普适的,把个别现象放大到全国通行的规范性文本里,是不是合适?”他说,如果正式版本能删除这条,自己非常赞同。(见习记者 唐琪 记者 沈大雷 实习生 王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