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武汉“流动花朵”感动“城市宝贝”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作者:记者彭欣 通讯员邹永宁 王大成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8-29
      今年秋季,14万“流动花朵”在武汉求学。自从八年前,武汉公办学校敞开大门接纳“流动花朵”,他们也以自己的朴实、勤恳、节俭,改变了一批曾对其传道授业的教师、学校,甚至是一批伴随其成长的城市同龄人。

  求知的双眼震撼师心

  2003年,德才中学和武汉市300多所学校一样,对“流动花朵”敞开大门免收借读费。面对这年新招入的100多名农民工子女,学校采取了混合编班和独立编班的方式组建了新初一年级。缺乏教育“流动花朵”的经验,学校决定给“流动花朵独立班”选派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就这样,常年担任初三年级班主任、校教研组长的邓云君临危受命。

  接到任教通知后,邓云君心里满是担忧。从未教过“流动花朵”的邓云君当时和不少城市人一样,对农村人有不小的偏见,成绩差、素质差是她对“流动花朵”的“成见”。

  2003年9月1日,邓云君一路皱着眉头来到教室门口。当她推门走上讲台,第一次面向全班所有54个学生时,她深感震撼。“这54双眼睛,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学生们端正地坐着,小脸上的眼睛圆圆地盯着她。他们中没人穿着城市新生们惯有的“开学盛装”,不少学生的长裤明显“掉八寸”,脚上的旧球鞋也已“前露生姜后露鸭蛋”。

  邓云君回忆,这第一堂课班上很平静,她和学生的语言交流不多,但学生的眼睛却让自己深深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很久没这种强烈的感受了。”这次的震撼,让她一扫之前的“怨气”,同时打定主意全力帮助这些“流动花朵”用知识改变命运。

  “流动花朵”胜出“娇宝宝”

  “缺点多,但改得快。”正如邓云君当初的“偏见”,54个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并未掩盖他们的缺点。上课坐姿随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有的孩子不爱干净脸上整天脏兮兮……但和城市孩子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缺点,学生们改起来非常快。不仅如此,他们更是有不少城市“娇宝宝”们所不具备的优点:爱劳动、懂礼貌、诚实、勤奋、乐于助人。

  邓云君带班仅两个月后,学生们的行为陋习一改而光。不仅全年级惟一一面纪律、卫生流动红旗成了班级常客,这年该班更是被评为全区优秀班集体。因为纪律好,上课学生热情,科任老师无不认为来该班上课是种享受。

  “流动花朵”感动“城市宝贝”

  “流动花朵”的生活状况怎样?同样的年龄,“流动花朵”的青少年是怎样度过的?对大多数城市孩子而言,他们无从得知。但在德才中学,所有的城市学生都了解,因为他们必须要去“流动花朵”家里进行一次体验。

  “看过他们,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这是德才中学所有城市学生体验“流动花朵”生活后发出的感慨。德才中学校长陈长俊介绍,从2003年起,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手拉手”活动,将城市学生和“流动花朵”结对。除了借此拉近城乡学生距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用“流动花朵”的勤恳朴实促动“城市宝贝”。

  该校八年级学生朱琳和来自汉川的蒋雅平就是一对伙伴。“和蒋雅平相比,我有太多缺点了。”在朱琳眼里,蒋雅平就是她的榜样。

  一次朱琳上蒋雅平家串门,进门后看到蒋雅平又是忙烧水又是忙做饭。原来,母亲生病父亲工作无暇照顾,蒋雅平只得主持家务。忙完琐事、安顿好母亲后,蒋雅平又埋头做起作业。朱琳说,这件事对自己触动很大。自己比较娇气,在家老爱发脾气,有时父母的好自己都不能理解。看到蒋雅平生活的辛苦后才知道,自己真的很幸福。

  “对城市学生而言,‘流动花朵’很多方面都是榜样。”武汉九中德育副校长何传忠说,不少城市家长总会担心,孩子和“流动花朵”一起学习,会沾染上不少坏习惯。客观上讲,“流动花朵”确有很多陋习,但这和其原来的生活不无关系。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些坏习惯会慢慢被改掉。相反,大多数“流动花朵”朴实、勤劳、好学的优秀品质会给城市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填充他们因“独生子女式”教育的缺失。

  好学让学校“脱薄”

  2003年时,包括校长陈长俊在内,几乎没人会认为,依靠以“流动花朵”为主力生源的德才中学,能够在教学成绩上“有所作为”。

  “刚来学校,不少农民工子女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陈长俊说,湖北是教育强省,教学水平和要求比较高。“流动花朵”多来自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学习底子非常薄。2003年开学第一次考试,“流动花朵”的成绩普遍靠后。

  “好学让‘流动花朵’能有更好的前途,学校的形象也因他们改变。”陈长俊说,在2005年该校首批“流动花朵”毕业时,全校前五名中3人都是“流动花朵”。不仅如此,该校今年71名考入省示范、150名考入市示范的学生中,“流动花朵”占据70%。

信息来源:武汉晨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