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将快乐植入体育课让趣味体育点燃学生运动激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友文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8-03

    

 

  上海市黄浦学校艺体兴趣课,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杨建正 摄

 

  “在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一直都是一把手工程,校长全程参与。”说起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河北唐山滦县四中的体育教师夏自坤打开了话匣子,“学校每次对大课间的内容重新编排时,校长都会和我们不厌其烦地一起进行实验,一次次地测试,看到底哪种编排最符合学生的生理曲线,又是他们喜欢的。有时校长还会邀请专家到学校把脉。”


  如今在唐山,像滦县四中一样把学校体育开展放在重要位置的学校不胜枚举。很多学校把体育活动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不断尝试把快乐体育、趣味体育、艺术体育的因子植入其中,让体育变得丰富而有趣,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让学生爱上大课间体育活动


  在此之前,唐山的学校体育和很多地方一样面对尴尬: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中小学体育一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学校体育呈现出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群体性差的倾向,让许多天真好动的学生兴趣低落,甚至厌倦。同时,沿袭多年的标准化广播体操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与现实社会多元化发展,与中小学生的活泼好动、探索求新的特性存在较大差距,最终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动力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该如何点燃学生们运动的激情?尴尬的现实令唐山市教育局反思,对学校体育进行革新势在必行。从1998年开始,唐山市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艺术体育等引入学校体育活动之中。同时大胆改革,把原有的课间操延伸为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即上午第二节课后和下午第二节课后各安排30分钟的文体活动,并明确落实在课程表中。


  如今,路北区健康楼小学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已经没有了口令、口号,学生们是伴随着音乐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的。“每天上午的大课间至少要做两套操,比如木偶操、卡通操什么的,并且内容经常变化。”体育老师张丽军告诉记者,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拒绝呆板,中间还会安排穿插跑步、小组游戏等内容,学生的积极性一直都相当高。在健康楼小学,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像木偶操、卡通操是学校的体育教师、音乐教师、舞蹈教师一起研发出来的,学校在编操的过程中会充分听取学生们的意见。由于充分融合了音乐、舞蹈的特色,健康楼小学编出来的广播操推出一套火一套,深受学生们喜爱。


  在设计和实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唐山注重体育和艺术的结合,注重规范化和趣味性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下午的大课间我们希望学生的脉搏能够达到150左右,强度比上午要大,但是仍然做到了趣味盎然,学生们跳兔子舞、开展趣味体育活动、跳自编健身健美操,30分钟下来学生们常常是不想解散。”健康楼小学校长卞东红说,自从趣味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活动后,学生们再也没有说课间活动没劲的了。


  教师巡回授课学生跨校活动


  学校体育的开展显然绕不过师资这个坎。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匮乏的现实一时显然难以得到改变,如何保证体育活动达到一定水平?丰润区李庄子乡小学动起了脑筋。该乡将学区内所有学校的体育课统一课表,实行设施共用,资源共享,教师巡回授课,学生跨校活动,使农村学生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唐山市在全市推广了李庄子乡的经验,把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广泛地运用到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形成了一师多校、资源共享的格局,新的理念得以注入最基层的学校,趣味体育同样在这里得以开花结果。


  唐山市为了不断提升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上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近几年,当地先后派出100多名骨干教师,到上海、江苏、山西等地,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出了适合本地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们学校体育教研抓得紧呢,每年都会举行教案评比和教学比武活动。”张丽军告诉记者,以前上面对于体育教研并不是特别重视,现在情形早已大大改变,有教研员、名师们的指导,再加上老师们用心琢磨,现在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升得都很快。


  在当地,还有一支队伍非常活跃,他们中既有退休的资深体育教师,也有来自当地体委的老教练。唐山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冯仕国将这些不拿报酬的老专家称为“智囊团”,“这些老专家一直活跃在唐山市的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答疑解惑,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出谋划策,对我们提升学校体育水平帮助很大。”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


  “学校在安排年度经费时,体育经费不应少于学校经费的1.5%,有其他收入的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学校体育工作。”这是《唐山市学校体育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的一项内容,并且早已被纳入每年的体育评估当中。为保证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类似这样的谋划在唐山正逐步得到完善。


  今年来,唐山市致力于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活动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唐山形成了“市级财政补贴三分之一,县级财政投入三分之一,学校自筹三分之一”的投入机制,极大调动了基层单位投入的积极性。“十五”期间,全市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达到3亿多元,新建大型体育场馆6座,建成现代化塑胶运动场17个,改扩建操场2976亩。


  最近,唐山市教育局刚刚募得一批捐助,当地两家企业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赞助20万元的体育器材。当地在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同时,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支持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社会各界资助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资金就达到100多万元。物质支撑、组织保证机制的到位确保了学校体育的开展。2004年,唐山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


  当前,唐山各区县已逐步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活动项目,如滦县的“两个大课间”趣味体育、遵化市的规范化体操,乐亭县的“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丰南县的快乐体育乐园建设。“这些各具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品牌既是我们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开花结果的表现,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活动进一步优化、提升的重要保证。”冯仕国说。


  相对于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近二十年持续下降的尴尬现实,唐山交出了一份不同的答卷。据2002-2006年的追踪调查表明,唐山学生的体质明显提升。而当地所作的体质调查也显示,学生的体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小学生50米跑、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22秒和3.21厘米;中学生平均提高0.82秒和4.27厘米。在肺活量方面,小学男生增长了112毫升,女生增长212毫升;中学男生增长503毫升,女生增长117毫升。“我们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此,两个大课间等体育活动的实施同时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活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达到了以体促德、以体益智的目的。”滦县四中校长王希存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