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季开学,武汉市10所中小学对“流动花朵”试行单独编班。单独编班是对“流动花朵”的特殊照顾还是歧视?这一政策出台后,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论。
“‘流动花朵’来自五湖四海,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底子较差。刚来时,许多孩子很不适应,有自卑感。”汉阳一所学校负责人认为,“单独编班”让孩子有“缓冲期”,可以逐步跟上城市教学的节奏。“对刚进城的孩子来说,混合编班易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感,还会引发攀比,加重农民工家庭教育负担。”
一些“流动花朵”家长却认为,单独编班是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另类”,让孩子觉得与城里孩子不平等,对农民工子女是一种身份歧视。也有少数家长表示,虽然孩子在混合班,但玩在一起的还是那几个卖菜、做小生意的农民工子女。不是和城里孩子编在一个班就会“水乳交融”,他们还是常常游离于班级活动之外,自卑感更强烈。
昨日,北师大教授郑新蓉表示,对小学低年段、性格外向的学生,若容易适应混合编班,应鼓励“流动花朵”到混合班就读。对中途转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先安排在单独编班学习,引导其和城市孩子接触。只要孩子适应了新的环境,就将其转入混合班,让城乡孩子在性格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优势互补。
“单独编班还是混合编班,不给学生‘贴标签’是第一原则。”郑新蓉教授称,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中,对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小孩必须一视同仁。
今后,武汉将迎来更多“流动花朵”,如何让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享受优质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就此,世界银行、教育部拨出专款开展研究,武汉市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试点研究区。
相关阅读:
教育专家在汉建议:不要给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高家龙 通讯员朱俊)“不能为了排除一些学生,而给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昨日,世界银行——教育部《中国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促进研究》项目武汉试点区动员暨培训大会在汉召开,教育专家建议,学校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今年6月,该项目选定了北京和武汉作为试点区。武汉确定了汉阳区五里墩小学、德才中学和私立校鹰学校3所试点学校。该项目将总结出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有效地学习。明年6月份,教育部专家组将对该课题进行验收。
教育部总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新蓉教授说,学校要始终站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实际困难的立场上,不能为了排除一些学生而单独编班,造成歧视,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学校永远的追求。
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有1473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约2300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个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信息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