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来凤教师用“三棒鼓”唱讲文言文,初中课本全套翻译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作者:记者翟志清、通讯员吴运辉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9-18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翻墙往外奔,老妇来开门。老妇到门前,官吏忙叫喊,我今要兵去作战,不干也得干……”

  16日晚,记者在来凤县大河中学采访时,一间教师宿舍传出这样的吟唱。“彭老师在用‘三棒鼓’唱《石壕吏》呢!”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

  彭老师名叫彭文前。走进宿舍,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摆着一本《艺海古韵》,虽然没有学生,但他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忘我地吟唱,用“三棒鼓”讲述着《石壕吏》的故事。

  彭文前教授语文课已有30多年,在讲授文言文的过程中,他发觉学生对深奥晦涩的文字理解十分吃力。想到自己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演唱的“三棒鼓”,那些易学易记的歌词记忆犹新,于是他暗自思忖,何不用这种方法创新文言文的教学呢?“三棒鼓”是流传在恩施州境内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句式结构为“五、五、七、五”,如此轮回。“三棒鼓”式的译文,既要忠实原文,又要押韵上口,因此每翻译一篇文章,都让人煞费苦心。

  但这些像白话诗一样的译文,却深受学生欢迎。许多老师看到效果明显,也纷纷借鉴这一教学方法。几年下来,“三棒鼓”文言文教学法,成了来凤县大河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品牌。

  为了让记者易于理解这一教学法,彭文前又现场吟唱了另一篇文言文《三峡》:“三峡七百里,江中浪涛急,两岸青山又逶迤,三峡惹人迷。两岸的青山,起伏而连绵,中间几乎无中断,岩崖高又悬……”记者随之吟唱三遍,不仅大致“唱懂”了其中的意思,还能背诵出来了。

  前不久,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彭文前已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全部翻译成了通俗易懂的“三棒鼓”唱词,并结集出版。“以‘三棒鼓’诠释文史,既创新了文言文教学方法,又能让学生了解到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教学法值得推介,特别值得在恩施州这个民族地区推介应用。”恩施州民委领导受访时说。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