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谈“两基”实现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1-20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报》策划了一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共筹划了15个主题,涵盖了诸如恢复高考、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在教育发展当中重大而又影响深远的事件。

 

王文湛

 

王文湛同志(右)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王友文采访

  主持人:今天我们进行访谈主题的是实现“两基”(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采访嘉宾是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长王文湛。王司长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作为基础教育司的主要负责人,比较完整地经历了““两基””攻坚这一重要教育事件的发展历程,并且是重要的参与者,可以说是““两基””的重要见证者。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司长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请王司长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国“两基”攻坚政策出台和实施、实现的过程吧。

  王文湛:我已经退休近十年了,这一段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当基础教育司司长的时候,正值“两基”深入全面开展,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还是很激动,很振奋,觉得那一段生活很有意义。

  王文湛: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的规划目标,2007年完全实现了“两基”。这是我们国家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西方,义务教育最早是从1619年开始搞的,已经发展了近400年,而我国真正搞义务教育从1985年才开始,20多年的时间,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国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确是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了近70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近百年。

  王文湛:我国“两基”的实现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千万”。第一个是走遍千山万水。当时“两基”的难点在贫困地区,抓“两基”必须得去贫困地区,比如西北、西南的贫困县、贫困村。

  第二个,工作千辛万苦。当时我们的基本条件很差,起步很低,在那么短的时间达到这样的程度非常困难,就是要靠千辛万苦地工作一点一点地推进。

  第三个“千万”是惠及千家万户。教育几乎关系到我国的每一家每一户,关系到千家万户。

  第四个“千万”是功在千秋万代。“两基”的实现,它的成就与影响功在千秋万代。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我国真正搞义务教育从1985年才开始,能简要介绍下当时的情况吗?

  王文湛:从满清末年开始,到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提出过普及义务教育,但是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只能变成一纸空谈。1949年我国解放,当时的小学入学率只有20%,那时候全国小学生2000多万,中学生100多万,大学生10万。1956年党的八大文件和1958年八届六中全会都提出要实现义务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也没有实现。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正式提出普及义务教育是在1985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研究教育体制改革,中央文件前四稿是教育部代拟的,第五稿拿到中央文件起草小组,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部调查,觉得困难很多,需要大量资金,几千个亿,教育部汇报给中央:经费是个大困难。当时,胡耀邦就提出采取有计划分步骤来推进,按地域分三块,发达地区1990年实现,中等发达地区1995年实现,剩下的欠发达地区2000年实现。

  刚一实施,各地积极性很高,但当时还没有很明确制定出标准,就是把这个任务提出来了,其他实施细节并不明确。

  王文湛: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次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这一点。真正比较具体化是在199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本世纪末,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而且提出目标是“双85”,当时有的人主张“双80”,也有人主张“双90”。“双85”就是指到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6%,15-45岁青壮年文盲率5%以下(以县级为单位)。这个标准一直在争论,经过多次研究论证、测算,最后提出“双85”。这次会议提出了目标、步骤、措施、政策、验收、奖励等一套办法。

  此外,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还提出分三步实施,“三片,三步走”。“三片”:东部地区9省市,中部12个省市,西部9省市(当时重庆还没有成为直辖市)。三步走,是1996年达到40%—45%,1998年60%—65%,2000年85%,以县为单位进行验收。

  王文湛:同时,也制订了经费政策,中央财政拿出4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普九”,农村教育费附加由0.5%提高到1%。调整教育费附加是很重要的。允许农村教育集资用于建校舍,修危房。这个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农村普及“两基”,主要是依靠农民,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农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县想实现“两基”,没有几千万到1亿元的投入是不行的,但当时政府财政拿不出来,中央财政当时也很紧张,但农民愿意集资,因为出些钱,孩子就能上学,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人民教育人民办”,不是法律,不是政策,但是确实管用。

  可以说,在1994年前,“两基”只是一个宏图、一个愿望,而通过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两基”变成一个工程,有了目标、步骤、政策、办法等,此外,财政部给了6000万的奖励,检查验收合格,一个县可以给20万的奖励,大约为3000个县。

  主持人: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非常重要。

  王文湛:是的,非常重要。

  主持人:当时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王文湛:贯彻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把《纲要》由蓝图变成一个工程,可以操作,纲要要求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1994年以后,各地都明确了怎么干,验收的标准定了二三十条,比如,小学入学率99%,辍学率1%;初中的入学率是95%,辍学率3%;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是95%等,都有很具体的要求。到各地检查都是拿表,拿数字说话,拿尺子来量。

  王文湛:再一个是管理体制,1985年《决定》规定,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机办学,分级管理,基本是以乡为单位,1994年逐步开始往上提,逐步改为以县为主,因为乡财政是有限的,所以要发挥县的作用,加大了县的责任,这个也是比较好的推进。根据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订的具体操作的办法,每年都进行验收检查,把检查结果登报,对各地得起了很大的推动。到2000年,确实完成了“双85”的目标,大概还超了一点,88%。

  王文湛:到21世纪初,还有15%左右认可地区尚未实现“两基”,人数不多,难度却很大,西部地区提高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提高几个百分点都难。除了经济的问题,还有其它问题,比如很多地区人口稀少,都是高山、草原。此外,还有一个民族习惯的问题,举个例子,西双版纳的傣族信佛教,庙里的小和尚比学校里的小学生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让小和尚也可以到小学去念书,所以学校里的小学生中穿和尚服的就很多。再比如新疆的俄罗斯民族、哈萨克民族,这两个民族的学生很少,教材印几千本,成本太高了,所以当地就直接用俄罗斯的教材,结果小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念“我们的首都是莫斯科”,这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况。我曾经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一所小学,礼拜天,学生都回家了,就剩一个小学生在那儿。我问他怎么不回家,他说家太远,要走150里,所以他住校,半年才回一次家。可以说,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这样的条件普及义务教育,困难很多。

  王文湛:针对这些问题,到2000年以后,西部攻坚,中央出钱,给政策,盖学校,到2007年,普及“两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初中阶段入学率98%。

  主持人:王司长,您如何看待“两基”实现的意义?

  王文湛: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全民素质。全民素质,在国际上很重要的尺度就是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5岁以上的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949年是2.5年,1990年我们是6.24年,2000年是7.97年,现在达到了8.5年。这是很了不起的数字,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不容易。

  第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们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这么快,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的贡献,培养了人才,提高了民族素质。现在的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到11年,整个义务教育的普及为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很多地方念书、学文化的人多了,打牌、打架的少了;学科学技术多了,封建迷信少了。在学文化的基础上,整个社会风气转变了。

  第四,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的落实。我觉得“两基”的贡献大致体现在这几方面。教育和人的素质直接相关,所以说,“两基”在改变我们国家的面貌、人民素质、社会风气等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难用语言具体描述。

  主持人:您认为决定这一伟大成就实现的关键什么?  

  王文湛:我们是一个大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总结基本经验,是“六个坚持”。第一,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教育优先发展,在教育中要把“两基”发展定为重中之重。几任教育部长都很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这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基本国策,广泛向社会宣传。

  第二,坚持政府行为。“两基”是政府责任,落实到“一把手”负责,县委书记、县长负责。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大的投入,牵涉到这么多部门,没有“一把手”负责,光靠教育部门,“两基”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县里面说这是“一把手”工程,需要的是有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

  第三,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随着“两基”的深入,后来越来越体现了财政投入的重要性,西部“两基”攻坚工程,现在义务教育免费,主要是财政支持。要减轻农民负担,西部比较穷,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

  第四,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不同的地区情况不一样,分三类地区三步走,分类指导性的方针符合中国国情。

  第五,坚持普九和扫盲并重,“两基”和“两全”并举,一环套一环。当时还没有很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两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但有数量,还有质量的要求。

  第六,坚持依法治教,发挥督导在“两基”工作中的作用,督导检查各级政府的工作,依法来检查。《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尽管它很简单,只有18条,操作性很差,但是由于执法力度很强,也变成了硬法。90年代初,有个家长不送孩子上学,被告上了法院,违反《义务教育法》,法院受理裁决,强制家长送孩子上学,有了法律依据这就是违法的事情,必须得送,不送就违法,以后农民不送就不行了。

  主持人:“两基”的实现,督导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文湛:是的,在检查,评估、验收工作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每年各级督导机构都要对下级人民政府“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介绍经验,帮助工作,受到欢迎和好评。

  实现“两基”是一个阶段性的成绩,不是说“两基”实现了就大功告成了,这个成绩是阶段性的,今后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定的“两基”的标准,是最基本的,“两基”验收以后,还要有巩固提高的问题,巩固提高是长期的,这一点也必须要明确,不要对成绩估计过高,不要因此停步,“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要放松,财政投入不要减少,这条要强调。

  我们的办学条件标准不高,这里面牵涉到教育经费的问题,尽管国家很努力,教育经费投入很多,但是占财政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没有增加,仍然是一个低水平。2006年是3.01%,2007年就不到3%了,我们国民生产总值是24万亿多一个百分点就是2000多亿,全世界是4.4%,我们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也不能对“两基”成绩估计过高,第一,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8.5年,美国13.17年,英国12.78年,日本12.75年,加拿大,12年。人家的平均12年,13年,我们8.5年。第二个不能估计过高的是人均教育经费。我国的平均教育经费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我国教育经费约为世界教育经费3%受教育人数为全世界的21%。第三,我们的师资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育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好的师资可以弥补办学条件不足,我们现在师资整个素质尽管有很大提高,总的还是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平。现在农村存在这样的问题,“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是很高。

  主持人:请您再谈谈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王文湛:我们今后的任务还很重。“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放松,财政投资不能减少,各级领导的责任不能放松,必须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它的周期很长。我们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任务:第一,素质教育如何深入的问题、取得实质进展的问题。第二,九年义务教育如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不择校的问题,均衡发展的问题。第三,2600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5800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第四,我们小学教师是561万,学历达标率99.1%,初中教师是347万,学历达标率97.2%,这个已经很高了,但还存在一个如何继续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问题。

  今后我们工作重点,由过去是、强调数量、规模,今后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过去是解决孩子有没有学校上的问题,今后是解决如何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

  主持人:教育部是不是“两基”攻坚的主要推动部门?

  王文湛:“两基”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

  主持人:也是国家给了政策。

  王文湛:对。

  主持人:在确保质量方面,教育部出台了哪些措施?

  王文湛:质量问题一直是争论点。数量是可以量的,有目标的,质量是不可量的,有的时候就忽视了质量,这是应当避免又不好避免的。我们在过程中,“两基”、“两全”并重。我个人认为,念书总比不念强,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总比在农村文盲强,但是,“两基”的质量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现在的质量标准和当时的质量标准不一样,也是逐步提高,当时的师资水平,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的社会投入,和现在肯定不一样,所以提高质量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主持人:很多人在里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您个人的角度来说,在这场战役当中哪些人比较重要?

  王文湛:中央分管教育的李岚清同志,以及教育部(国家教委)当时的领导人陈至立、何东昌、朱开轩、柳斌等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主持人:谢谢王司长的精彩解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