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3月6日消息:教育移民扶贫政策——这个全新的扶贫模式,因为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的率先执行,在全国引起了关注。省委省政府今年将投入1亿多元在全省8个贫困市县推广。
“为扩大我县教育移民工程覆盖面,进一步巩固教育移民的成果,我县加大了实施教育移民的力度,大力实施 ‘一个推行、两级建设、三段移民’的教育移民工程。”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全县推行教育移民
“一个推行”即在全县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移民。2008年秋季开始,全县的特困生、孤儿及王下乡以外的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也采取 “移民”的方式,进入县城中小学读书,让更多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也享受到县城优质的教育资源。
该县计划将县五小改建成寄宿制完全小学,主要招收全县的特困家庭和孤儿小学生。将县六小改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招收叉河镇和石碌镇太坡片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建设九年一贯制的昌江三百实验学校,招收全县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和特困生、孤儿学生。
县、镇两级同时实施
“两级建设”即推进县级和镇级移民工程建设。实施近两年的教育移民工程实践表明,县城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全县17000多名贫困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此,该县采取了县级教育移民和镇级教育移民“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整合乡镇中小学,按照县城学校的标准建设乡镇中小学,建设乡镇一级的寄宿制移民学校。如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法,做大做强乌烈、海尾、七叉、十月田等4镇的中学与中心学校及叉河中心学校,使之成为镇一级的寄宿制“移民”学校。
“两级移民工程”建设,将使该县近万名少数民族及贫困学生享受到县城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推行“三段式”移民教育
第一阶段:将王下乡中心学校建成王下乡寄宿制中心学校,并将该乡各初小整合到王下乡中心学校,对学生实行 “寄宿制”就读。
通过争取香港言爱基金会捐助经费1200万元,省教育厅配套500万元,建设九年一贯制昌江三百实验学校,承载全县小学及部分初中的 “教育移民”。以招收特困学生、孤儿为主的“教育移民”一贯制县级示范学校。建成后,可容纳“教育移民”约2610人。
第二阶段:建设全县寄宿制 “教育移民”初级中学,扩大教育移民工程的覆盖面。将叉河中学、太坡中学整合后,将县六小改建成全县 “教育移民”初级中学,主要招收石碌镇太坡片区及叉河镇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校生规模约2000人。
第三阶段:加快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步伐,把教育移民与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衔接起来,使本县教育移民形成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移民”们初中毕业可直接进入昌中、矿区中学就读高中,不读高中的直接进入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确保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的脱贫创造良好的条件。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