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小学不能缺失人格教育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09-17

   教育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颁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

  专家认为,当前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存在缺陷,建立完善的人格教育体系,重视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很有必要。 
 
 
  人格教育值得重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将爱和责任确定为对教师起码的要求,增加的“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凸显了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

  近年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及综合素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青海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立群指出,时下的学校教育,缺乏对中小学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张立群说,先人教育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学校教育“先教做人,后教知识”,然而,现在,学校、教师和家长,通常“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张立群认为,中小学学生的人格教育主要由学校承担,令人遗憾的是,教师由于受到分数评价教学业绩的制约,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思考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问题。一些教师在教书方面做得不错,在育人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

  人格教育不能缺失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朱萍说,大学教育是人才教育结构的高层教育。从最近几年发生在校园的一些案件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如何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问题上,要反思。

  专家指出,时下中小学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一旦进入社会精英阶层,人生的自我价值就能够实现。

  张立群说,由于上述较为普遍的学生心理,以及中小学校园充斥学业和分数的激烈竞争,因此,较难形成追求高尚、崇尚奉献、充满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内心渐渐产生了一种与己无关的漠然感,于是,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事例越来越少,而暴力伤害、狭隘自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张立群指出,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崇尚忠诚、孝敬、报国、正直、磊落的人格,推崇良好的个人修养,提倡大公无私、尊重师长、扬善惩恶、扶助贫弱的做人风范,这些“精髓”皆应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中得以体现。独立、创新、思辨、科学等现代精神也应提倡和弘扬。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青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包永春认为,大力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滋生中小学学生人格缺陷的“温床”。

  包永春说,当前的影视文化、传媒舆论等,对青少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缺乏正确健康的引导。社会文化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改善校园之外的社会文化环境。

  专家建议,将中小学学生的人格教育纳入国家“软实力”发展战略,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吸收西方先进理念,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精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注重在不同教育阶段,强化相应的人格教育,在学生的启蒙教材上充实人格教育内容;建立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把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在育人方面取得的成绩纳入考核系统,形成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来源:搜狐新闻-沈阳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