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宗罪:损害心理健康,诱发精神疾病
(一)近三分之一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
有调查显示,有30%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厌学率达20%;33.3%的中学生感
到学习有压力。
2005年国家统计局《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报告》也显示,全国各地大约1/3的中学生,每天在步入校门时,心情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
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有关专家的估计,在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到了21.6%至32%。
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专家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心理问题,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上海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
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对全省5169名中学生进行的“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也发现,15.4%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中学生消极情绪的发生率为38.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宁宁认为,这都是教育畸形造成的。李宁宁说,在如今的社会,各方面的竞争都很强。“能否考上大学”,成了家长、社会关注孩子的唯一目标,心理问题常常被忽视。
李宁宁指出,不改变“高考制度”, 这一问题基本上无法解决。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让孩子能在以后的社会里占优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变得越来越关注。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越关注,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大,孩子的压力越大,心理问题就越大。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家长如果一直不让孩子在生活方面得到锻炼,把孩子变成了一个生活方面的低能儿,当孩子进入大学或社会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2004年暑假,青岛市少工委,曾经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了一次“说说心里话”的征文活动,少工委一供收到了一千多篇学生的文章。
在一千多名参加征文活动的孩子中,有四成学生的“心里话”,是感到自己的学习压力沉重,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去上家长安排的各种周末学习班、暑假寒假班。
许多孩子反映说,学习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生活时间,“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中国孩子过早丧失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后,许多人都会产生要死劲补回来的想法。结果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竟然玩得不可收拾,四年的大学时光大部分都被自己玩掉了。
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过早地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却没有向孩子们提供相应的,自我激励、自我缓解压力的课程,这必然会出问题。
许多学校误以为,只要有了心理咨询老师,就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措施。心理咨询师多半是等学生已经产生了心理问题才出现,他们的工作通常只能是防止事情的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每个学生,无论是否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缓解压力,因为人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困难与挫折,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西方的教育是中小学宽松,大学严格,而中国教育正好相反,是中小学严格,大学宽松。与西方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
中小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此时应当实施以激励为主的教育,而不应当实施以学习成绩好坏论英雄的教育。过早实施以结果论英雄的教育,会挫伤许多结果一直不理想的,中小学生的自信心。
的确,社会最终是以结果论英雄的,所以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前,最好都能接受按照社会竞争要求设计的教育或培训。
大学是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一段的系统教育,因此大学完全有必要严格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要求和训练学生,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NextPage@
(二)大学生问题更严重
每年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发现,大约有两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以及抑郁情绪、孤独感、自卑等。
一份2004年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
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少学生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主要原因分析,自1982年以后,精神障碍取代了之前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对16所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精神疾病已成为学生退学与休学的主要原因,因各类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的,占休学和退学人员的50%左右。在大学生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达到了16%以上。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精神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主要原因,而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由于自卑、失恋、工作或生活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
广州市精神病院心理康复科副主任徐文军说,在送入医院的精神病大学生中,有的是先天性的遗传基因导致精神病,但这样的学生只占了很少的比例,大多数学生还是因为“环境刺激”这样的外部因素促动的。
其中以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居多。这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刚刚背井离乡,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再加上学业压力大,容易引起心理波动。大四的学生面临学习、就业和情感多重压力,也是易发的原因之一。
有关部门曾经对南京4所高校一万多名大学生的精神卫生,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卫生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
另外,广州一所高校的调查也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占到了20.3%。“郁闷”、“变态”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NextPage@
(三)博士抑郁跳楼
2006年05月16日 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跳楼身亡。 这名女博士生成绩优异,曾获过象征人大最高荣誉的“吴玉章奖学金”。
40岁的女博士生跳楼前,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并且曾经到安贞医院就医。在长达半年
的求职过程中,女博士屡次遭遇挫折,这使她的精神几乎崩溃,人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到事发时已难以控制。
女博士的老家在山西农村,她来北京读博之前,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上学期间,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同时来到北京,一家三口都挤在她的博士生宿舍楼。在这位博士生的宿舍里,几乎没有任何家具,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女博士的同学说,几年来,她的生活很辛苦,来北京前,她将山西老家的房产卖掉,她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除了照顾丈夫和儿子外,她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做研究上,没有去做兼职来补贴家用。因此,后来求职的受挫对她的打击太大。
心理专家对35例大学生自杀案的深入分析发现,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其中有28例自杀者,都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之下,这说明自杀与抑郁有很大的关系。
心理专家的调查证实,中国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悲观焦虑,没有自信心;二是自卑;三是完美主义个性。
学生悲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缺乏正确认识世界的观念及思维方式,二是缺乏正确认识自我潜力的观念及思维方式。
悲观的学生,往往是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他们便会心情郁闷、灰心丧气,甚至自我否定,最终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理想与现实肯定是有差距、有冲突的,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看法一变,情绪就变,因为注意力影响人的情绪。
中国的大学生,有的因为一次考试失误,就会认为自己智力低下,就以为将来会没有出息。有的大学生则因为一次失恋,就认为自己长得丑陋,就以为将来找不到对象。
一个孩子如果形成了这种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遇到一点挫折或失败,就很容易给自己“无能”、“没用”之类的消极暗示,就容易让自己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消极悲观的孩子,迫切需要转变的,就是他们看待事物,看待困难、挫折、失败以及不幸的观念。面对任何挫折或不幸,他们如果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看好的,想好的,就很容易摆脱消极的情绪和走出困境。
假如我们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都不悲观、不自卑、有自信,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一定不会有这么多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容易轻易患上抑郁症,更不会轻易就自杀。
根据北京卫生部门调查估计,北京地区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大约在10万人以上,大学生抑郁症现患率已达到了23.66%。北京卫生部门认为,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十分严重。
名校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根据沈阳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名牌大学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了学校总人数的35%。许多过去在学业上非常优秀的学生,现在却在遭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抑郁症在高学历的人群中有快速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