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富:从民心校长到明星校长
林校长和学生们在一起。
记者 蔡晓智 摄
红钢城中学位于青山冶金大道旁,黄土地操场,陈旧的教学楼,看上去更像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中学。
这个学校没有好硬件的同时,学校生源质量非常一般:该校61%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另外有15%的贫困家庭子女。
然而这几年,这个学校因为在教学中“减负增效”,在教育圈子名声却越来越大,学校屡屡拿回市、区奖牌。
“减负校长”的由来
林本富2004年底调到红钢城中学任校长。这期间,有一位学生因为不能忍受高负荷的升学压力,在初三下学期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申请书,表示自愿放弃上学的机会,只参加毕业考试,混个初中毕业证。学生的弃考申请是林本富决心推行系列“减负”措施的导火索。
“编快慢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虽然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口味,但对学校发展却无多少益处。快班学生学得苦,慢班学生熬得苦。当时,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快班的跳楼,慢班的出走’。”林校长直指弊端。
减负的第一步就是取消快慢班,实行平行分班。当时,少数好学生家长反对。因为没有快班,部分优秀小学生的家长不愿将孩子送来。最终,学校顶住了各方压力,坚持平行分班,让师资均衡搭配,老师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学校平行分班后,学校要求老师:“低起点,缓坡度,然后达到高目标”……
一系列减负动作,让师生真正体验到减负的轻松。当年中考就检验出成绩:2005年前,该校在青山区9所学校中排在第五位;2006年、2007年,青山23所中学(武钢所属学校划入青山)中,该校名列全区前五,成绩远远好于同类学校。2007年,全校237名毕业生,上省示范线76人,上市示范线126人,过普高线168人……
2007年,市教育局召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新闻发布会。红钢城中学成了样板,林本富成了减负明星校长。
好校长与“苕爸爸”
“我们最服林校长的一点,他要求老师做到的,他一定自己做到,不搞特殊。”昨日,记者到学校采访,高振英老师说:“他规定老师几点到校,几点离校,除非外出开会,他自己总是提前来,晚点走。这个做一天两天简单,几年如一日就不容易。再比如,他要求我们老师多关心贫困学生,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免费为孩子‘一对一’辅导。中午,我们经常看到他在校长室给学生辅导。”
“最让我们老师感动的是,林本富的儿子在学校读了两年,确实没搞一点特殊化。”孩子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唐彩霞说。
“小林是初二转进学校的。读了快一年,很多同学包括一些老师都不知道林校长的儿子在我们学校上学。真正泄密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那次,小林和几个同学家庭作业没完成,这位老师发了脾气,当着全班说“尽管你爸爸是校长,也叫他到办公室来找我。林校长真的乖乖到老师那里接受批评。”想起当时老师训校长的场面,唐彩霞自己都笑了。
“真正让全校老师感动的是林校长让孩子退出保送的事。当时,小林成绩条件刚够资格入围,同条件的有几个学生。我这个班主任还真有些为难。林校长主动找到我,让我把小林从名单中划掉。”唐老师告诉记者。
“保送名单来前的那几天,儿子情绪明显有变化,在家总是抢着给我盛饭端茶。他的意思我懂,很多家长都要忙着找关系,走路子,我这做校长爸爸多少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晓得,这个事我不能做。我的孩子上了,别的家长么样想,老师么样做。为此,我特意拉着孩子到公园散步,讲明利害。儿子很懂事,理解并支持了我。”说起孩子,林本富很欣慰。
“林校长这样做了,我们老师还有么话好说。这几年,我们学校老师子弟没有一个要求在推荐生上给予照顾的。上重点的,都是自己硬考的。”学校书记黄宏才说。
记者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