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师附中推荐年级第一名,引发网友质疑推荐程序等四大问题
“北大‘校长推荐制’”追踪
“推荐制是帮助那些成绩不够的人,加一些分正好上去,还是看成就是选择全面发展的人才送往北大,我个人非常否认第一点。”
“我不仅成绩好,我觉得自己的出生不是偶然,我的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我认为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很快会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人。”
――首名“校长推荐制”学生匡超
[争议一]学校一天内就确定推荐人选
北大16日公布全国39所中学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17日匡超就入选并开始公示接受监督。“可以降30分直接上北大这么好的机会肯定会有很多孩子报名,像附中这样的好学校优秀孩子很多,仅挑选和甄别就要不少时间,怎么会这么快就有一个一致的结果?”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质疑选拔程序怎么会这么快完成。
回应推选保送生时已有15人名单
副校长周俊解释,今年9月北大和清华就根据学校2009届高考的优异成绩给出了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名额,10月就开始全校选拔,最终推选出15个有意向去北大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在北大公布推荐学校名单后立刻启动学校推荐工作,一天内正式候选人名单就产生了。”
[争议二]推荐名额给匡超是浪费
匡超的个人简历已张贴在学校公告栏及网站上接受社会监督,据周俊介绍,一个星期的公示期过半还没有学生或家长提出书面质疑。不过一所四星级中学的校长认为,推荐名额给匡超很浪费。“这个孩子本身足够优秀,基本获得保送北大的资格,即使参加高考考取北大也完全没问题,这个名额再给他,让人觉得和以往的北大、清华保送生制度没有任何区别,原本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等于换汤不换药。”
回应北大实名推荐不是助学
对于“推荐名额给匡超是浪费”的说法,匡超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大家对推荐上北大的标准理解不同。是帮助那些文化成绩不够的人,加一些分正好可以上去,还是看成就是选择全面发展的人才送往北大,我个人非常否认第一点,我对人才的定义一直倾向于后者,且全面发展也比较符合附中人一贯的形象。”
[争议三]推荐走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
“3年来的学习成绩显示,匡超是年级第一;他有竞赛特长,高一时获得南京市英语电视口语大赛一等奖;2008、2009年都拿到省物理竞赛一等奖;2008年省数学竞赛三等奖、2009年又拿了二等奖。”也正是因为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不少网友质疑:北大今年的选拔方式是要综合素质特别突出的,而匡超的突出特点只是学习成绩好,这是不是又回到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
回应敢质疑的学生怎么可能死读书
“我不仅成绩好,我觉得自己的出生不是偶然,我的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匡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狂妄”,“举例来说,2008年3月我作为江苏省十位优秀学生之一代表省教育厅去国外参加一个庆祝活动,我第一天就脱颖而出,第二天参加市政厅的一个演讲,受到媒体热捧。我认为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很快会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人。”前不久北大老师来学校给保送生开座谈会,匡超当面质疑一位北大校长的观点,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个有想法、敢于质疑权威的学生怎么可能是只会死读书?”周俊说。
[争议四]偏才怪才依然毫无机会
“北大通过降分录取是想选拔更多偏才和怪才,现在附中出炉的学生又变成看成绩看全面发展。”昨天,南京某热门教育网站很多网友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回应 偏才怪才必须基本全面
对于这样的质疑,周俊认为,选拔试点第一年以稳为主,且偏才怪才的选拔也须建立在基本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周俊认为,北大所说的偏和怪决不是一般的突出,如果一个学生仅一门特别强,其他相当弱,这个人才首先就是不健全的,在如今各种知识互相交会的时代,今后的发展肯定会遇到问题。
前日,江苏第一位校长推荐上北大的学生揭晓: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的学生叫匡超。“推荐匡超上北大是最没有争议的,他3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现在还是全校第一!”在南师附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匡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校认为最没有争议的人选,一经公布引起社会和网上一片争议,焦点集中在北大让校长推荐降分录取是想更多选拔偏才和怪才,如果又变成看成绩看全面发展,那和传统的保送等选拔并没有不同。在昨天南师附中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副校长周俊和匡超本人就此问题做出回应。
网友评论
这个推荐没意思。他考也应该考得上,保送也应该有戏,那还用推荐吗?
――网友“魔女日记”只要有高考,这种推荐就会对全国其他所有考生不公平,绝对不公平!――新浪网友
古代已经有举孝廉了,今不如古啊!
――新浪网友你了解现在中学高考推荐和加分的实际的情况吗?制度设计也很完美,实际操作如何?――网友“hzcgh”
同步新闻
泰州中学推荐生成绩也列前五
除了南师附中外,江苏泰州中学也推荐出了上北大的学生。该校高三年级刘主任说,这名学生是本校高三年级的一名理科生。但为了不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学校决定不公布学生的名字。
刘主任介绍说,这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前五名,并曾在全国各类竞赛中拿过五个二等奖。据《扬子晚报》、《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