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学校长推荐制,多样化也是一种公平
来源:荆楚网 作者:吴天适 编辑:yue 时间:2009-11-26

       据11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方案一推出即引发公平性争议,名单出炉又带来一片“名不副实”的叹息。本文试图从公平与效率平衡的角度,说明从未来着眼,希望是此次方案的最大意义所在。

  这次北大校长推荐制一经推出,立即招来全国一片质疑。质疑之声全部关乎公平。然而就目下而论,高举公平大旗恰当吗?

  当年,蛇口工业区的改革者们毅然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虽然也曾引发过争议,但却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响彻中华,成为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口号之一。为什么20多年前我们如此崇尚效率?因为我们喊了太久的公平,因为我们太穷了。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人们再聚在装饰精美的客厅里闲聊时,却开始抱怨垄断国企的超高利润以及权力阶层的腐败行为,指责社会分配体制有失公允。我们看到,在蛋糕越做越大时,效率与公平这座天平的两端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积累讲究效率,分配讲究公平,积累与分配,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发展中一对永恒的矛盾。积累和分配也是社会政策取舍的矛盾所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互相依存,过于偏一端都会有损整体。所以发达社会要追求高效,必先维护公平;积累薄弱的贫穷社会,分配也没有余地,更谈不上公平。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能从容地讨论公平分配的办法。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执迷于公平,就是忽视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只能导致更残酷的竞争和更大的不稳定。

  在建立公平的竞争制度以及公平的分配制度的呼声已经日益强烈的今天,北大的校长推荐制的推出实在是有点“逆流而上”,其引起广泛质疑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只是批评者们似乎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教育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弱项。

  近年常听到这样一个提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的成长途径。话是没错,但是每当见到这句话的时候,发言者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强调教育的公平属性,而听众似乎也都忽视了这句话的主干:教育的目的是提供途径。

  我想所有人都会同意,就整个社会而言,我国的教育发展是落后的,教育水平是不高的,教育投入是不足的。就此而论,我国的教育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将公平摆在第一位的层次,因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努力拓宽人们上升的途径,是积累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最近一部美国灾难剧《2012》值得我们深思,在有限的生存机会面前,法律道德对金钱和权力的指责是多么苍白。绝对的公平只能引发绝对的悲剧。既然如此,那么试问让国人面对一根“独木桥”教育,又怎么谈公平呢?同经济发展一样,要想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必先有的教育资源的相对积累。

  教育机会需广泛而多样。正如河上的桥,要提升通过能力,一是将窄桥拓宽,二是修更多的桥。第一点无需多说,就是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投入。第二点则是此次校长推荐制的立意所在。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和促成成才途径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例如,一个小孩希望长大以后做一名足球运动员,我们有没有一套培养选拔机制来实现他的梦想呢?很显然,球星的光芒是无法在答题纸上闪耀的。新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大学第一次用分数以外的标准衡量和选择人才,虽然它只是在多样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谨小慎微的第一步。

  即使是这最小心的第一步,也无疑会引起骚动,因为人总希望好事快点落到自己头上。更何况事情发生在最具公平属性的教育领域。但正如改革初期取得的一点成就无法立刻惠及全国,新的标准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之后才能推广。“试一试,看一看”不也是经济改革宝贵经验吗?何况我们并不否认完善的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是更为重要的保障。多样化的选拔关键在于有多样化的大学,大学的录取标准是中学的培养方向的指挥棒。所以,只要新的标准掌握在各所大学的手中,那么随着录取标准的多样化,不同才具的人才能各得其所。“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正是公平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暴露许多问题,引来许多指责。第一批推荐名单刚一出炉,立即被舆论指责依旧是以成绩为标准,换汤不换药。但我们要看得更远些,新标准的第一次实施难免会在众多的压力下畏畏缩缩,但形式上的突破至少为以后打开了天地,通过今年的大讨论,有理由相信明年的推荐名单会更有说服力。目前的问题但这仅仅是因为新事物本身的不完善,而不是出于方向的错误。

  正如历史总是以波浪的形成出现,在高潮和低谷中前进,但毕竟每一次波澜,都是令人期待的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