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仍然是尖子生的天下/南方周末资料图
部分中学推荐结果 图/李伯根
推荐集体说了算,学生分数说了算
北大刚刚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否撬动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种种迹象表明,在十三个省市39所中学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过程可堪透明,而结果却是平淡甚至乏味。
陆续被公布的推荐学生无一例外均是各所中学的王牌尖子生,“人们想象中的偏才怪才一个也没有出现”;而校长们则小心谨慎的放弃了原本授予个人的推荐大权,以不同形式转交给了“集体决策”。
这一刚刚被公众寄予“改革”厚望的举措,试行之初就已经变形走样。
放弃权力的校长们
11月16日,入围学校名单即已在北大招生网挂出公示。入围学校皆为当地历年的北大生源基地,而之前已有400多所各地知名中学申报入围试点。在今年8月,有近80所中学参加的北大自主招生研讨会上,北大校方首倡“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与会人士透露,此次试点的39所中学皆在当时参会名单中。“这等于在知名中学里进行二次筛选”,一落选中学校长坦言。
南方周末记者征询的多位中学校长皆坦言,此制度不过是经过一系列繁杂而审慎的程序之后,“校长签字而已”——“我们是制度的执行者,而不是主导者”。
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认为,实名推荐制就是要校长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对待推荐更谨慎,更加注重自己个人的诚信和学校的声誉。
作为该制度最大亮点——校长以个人信誉和诚信度作为保证,在现实操作中,个人担责的制度设计也被以集体担责代替——“因为这是一个集体决策的结果”。
以东北师大附中为例,推荐与否的决定权掌握在22名专家组成员手中。而专家组由学校领导、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和高三年级核心组成员共同组成。
全国首个获得推荐的学生匡超来自南京师大附中。而匡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出足够自信,“我觉得我的出生不是偶然的,我的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据校方介绍,该生“无可挑剔”。据该校副校长周俊介绍,南师附中已有运作多年的学生推荐条例。每年全校有一半学生受惠于此——“这个条例就是我们向外推荐的宪法”。
但在推荐过程中,校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校长仅限于提名权,而提名也受限于学生评价制度。”周俊表示,除去集体表决时的一票,校长表达个人好恶的可能基本为零。“因为他代表学校,学校的办学成绩才让他获得推荐资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校长应该有单独决定推荐哪个学生的权力。“如果真正是教育家办校,公众应该对他是放心的,教育家有自己的理念,他推荐人往往也是力排众议。”
但随着中学校长们纷纷主动放弃权力,北大招办负责人此后在回应外界时的表态也与最初宣布的政策有了变化:校长推荐也并非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推荐名额还是应该学校各方公开透明地商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