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这张照片很特别,因为……”在去年的第22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 口语交际比赛 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到了一次挑战。在“看图说话”时,除了极个别同学会在进行图片阐述时,有意识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台下观众进行一定交流,大部分同学都采取了背对或侧对观众,没有任何交流的“自言自语”。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学生对于面向大众的 “讲话”还比较陌生容易造成怯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中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少之又少。
在“说”的内容上,生搬硬套的现象亦十分严重。比如有位同学选取的画面是一个背着婴儿的年轻人在喂一位老人吃饭,这是一副颇能引起 心灵震撼 的图片。然而这位同学却从一开始就撇开图片本身去谈自己曾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直到时间只剩下5秒才转到图片本身。可能给这位同学一定的时间,让他就这幅图片写出一篇千字作文,他能够有不俗的发挥,但将写作上的“套路”硬生生搬到口语交际比赛中,显然是行不通的。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节目主持人,评委之一的陆澄老师在赛后的评点环节中指出,学生在比赛中几乎没有引人入胜的开场,没有话说,或者有想法但说不好,都表现出目前中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欠缺。同时,学生缺乏自由的想象,只知道生搬硬套应试写作套路也是让学生将“口语交际”变成“套题作文”的一大原因。
评委李明洁老师指出“如果我们停留在语感性的常识的层面,而没有任何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支撑,我们的元认知监控将无法启动,它由于缺乏反思的工具和调控的手段而根本无法工作。 ”这其实是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如何说才是真正地 “会说”。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合作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这一环节,之前经过自由配对组队的两个学生就随机抽取到的主题进行对话。一个较为有趣的现象是,虽然组委会给出的题目,诸如 “习惯”“爱情”等等都并无特别的指向性,但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正反方辩论的形式”。 “我觉得……”“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诸如此类对话在比赛中屡屡出现。对此,上海市建平中学郑朝晖老师认为,这反映了当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对于“口语交际”指导的导向性错误,目前我们只是培养了学生参加辩论赛,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却忽视了他们生活中最寻常的 “交际”能力。他认为“要真正提升口语交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除了社会的不断呼吁,社交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外,作为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情景’,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交兴趣,并且积极分析研究新型的社交方式,将这种社交方式引向积极高雅的方向。 ”
专家视点
大学入口处的口语表达
□复旦大学教授 刘大为
本人是在大学的入口处,例如招生面试时,或者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在中学时代学就养成的口语能力的,总的情况尚令人满意,但就其不足而言,似乎有这样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有表达欲望,口齿清晰、发音响亮,也能临场不惧,保持正常心态的水平,但是明显的因为书面语能力的不足局限了口语能力的发挥。他们或者表现为不能迅速地根据话题组织有待表达的内容,或者不能将这些内容通过抓住一个中心而条理化,有点“自顾自说”的味道。
第二种类型的学生为在作文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能力并不成问题,但缺乏的是口语表达所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素养。首先或者是因为信心不足,或者是因为本身条件的欠缺,口语表达时音量放不出来,咬音不准,说话不连贯,结果首一开始就在气势上使自己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反过来恶性循环又影响了自己表达的信心和情绪;其次一些学生缺少应对正式场面(值得重视的是,很多场面人数、情境都未变,但是一旦明确了场面的正式程度,发言人的心态就会大受影响)。
第三种类型是最值得担忧的,他们缺乏与他人,主要是众人沟通的欲望和胆量,临场退却的积习使他们内心虽有冲动但是外表却显得无动于衷甚至麻木不仁,往往使人误会他们对眼下的活动漠不关心,或者傲气十足不屑于参与,这使得他们很难融入群体,而总是游离在外的处境又更加压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勇气。
口语交际应成为一门 独立课型
□华东师范大学 李明洁
口语交际的课程性质是由“口语交际”这种言语行为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口语交际具有“口脑一致性”和“过程互动性”两大属性。口语与思维的紧密关联使得口语交际课程成为训练快速进行资料收集、思考论证和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交际的互动性质使得口语交际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社交技巧、沟通方式与完成自身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口语这种需要快速反应的、始终互动的、充满变数和技巧的言语技能却不能通过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获得。口语交际的特质决定了它明显区别于基于文学鉴赏和文化传承的整体感悟性的读写教学。相对于整体感悟和遣词造句,它更侧重于思维结果的具体化和交际效果的现实性。这些都使得口语交际有理由成为一门独立的与写作一样重要的基本课型。口语交际应该既是传授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型课程,又是着眼于训练学生思考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应用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