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全能”赢了偏怪才、中学校长交了份四平八稳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12-02

        集体决策取代校长推荐

        实名推荐制“另有玄机”

       39所中学的选拔方式虽然各异,但不约而同的是,都采用了集体决策后由校长签字推荐的方式。这与最初各媒体解读的由校长以个人名誉为担保的实名推荐模式相比,显然“另有玄机”。

       比如,39所中学普遍采用学生申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公开评议,通过评审后进行公示的做法。江苏常州高级中学召开三次学生座谈会,两次教师提名推荐会和座谈会,三次学校党委商议会,一次家长会提出初步名单,经过学生自我申报,教师提名推荐,学生代表投票,党委会决议和全面公示五大程序最终确定推荐名单。江苏苏州中学对面试选拔过程全程录像,重庆巴蜀中学还请公证处进行了现场公证。

       对此,校长们的解释也大同小异。东北师大附中校长李桢曾向媒体苦叹,校长推荐制给予校长的不是权力,而是压力。重庆两所中学校长则形成默契:按分数排列“最无异议”,少了许多“走关系”、“打招呼”的。

       当然,也有“弃权”的。郑州一中有1—3个推荐名额,但最终只推荐了一名学生。副校长叶玉昆对此的公开解释是:第一年参加校长实名推荐,学校想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先推荐一名学生。

  推荐理由部分雷同

        成绩成“高频”评语

       纵观各校校长推荐理由,超过六成的校长谈到了“成绩”,“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成绩在年级排名前三”的类似字眼在评语中随处可见。这表明,虽然北大对校长推荐的学生的标准不作严格规范,全才、偏才皆可,但从推荐语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校长仍选用了“成绩”作为主标尺。

       此外,“学生干部”、“奥赛”、“素质”、“特长”等词也在校长推荐理由中频繁出现,由此造成的一个奇怪现象是,许多校长陈述的推荐理由大同小异。比如,北大附中3名学生的推荐理由开头几乎都是“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成绩优异”,最后以“在同学和教师推荐中得到高度认同”结尾;重庆南开中学的推荐理由非常直接,3名学生的理由都几乎只有一句话:综合素质好,学业成绩优秀。

       而希望“没有争议”的这份名单,恰因此带来了争议。如南师附中推荐的学生匡超,被认为是一次“指标浪费”,因为匡超是公认的“即使参加高考,考取北大也没问题。”网友也发出了不同声音:漂亮的成绩单成了“校长推荐”的通行证,这是否又一次走上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

       不过,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认为,校长们倾向于推荐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并无不妥,关键是在成绩优异者中,要选择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关怀、领导能力的卓越之才,而不是纯粹的书生型人物。他还认为,发现个别偏才怪才,不应成为考试改革的主要目的。(记者 杨 暄)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