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雪山梨乡深处星光熠熠
——记扎根村小22年的四川阿坝州金川县藏族教师胡永利
跟娃娃们在一起是胡永利最快乐的时光。本报记者 李益众 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有着“中国雪梨之乡”美誉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漫山遍野的雪梨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绽放。
站在金川县沙耳乡南古坪小学的校园内,藏族青年教师胡永利头顶蔚蓝天空,面前皑皑雪山,俯首满眼洁白梨花。他中等个子,身材瘦削,性格内向,眼睛里流露出与世无争的神色。
胡永利今年39岁,但是他在村小任职已经22个年头。22年来,他忙于工作无暇谈对象,却把高山上的村小当成了唯一的恋人,本可另攀高枝却主动选择跟村小长相厮守,周末也高高兴兴地忙着跟孩子们“约会”,他用22年的青春年华谱写了藏族青年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
初恋
“大山里的孩子学点文化,太不容易了。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金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海拔在1900米至5000米之间。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沛,素有阿坝州的“小江南”、“后花园”之称。
1970年5月,胡永利出生在金川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生意人,母亲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家里兄弟姐妹共九人,胡永利排行老八。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人民教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很伟大”。1975年,刚满5岁的胡永利便带着小板凳到城隍庙小学读书。
上课时,语文教师蒋玉秀挎着一个黄色书包走了进来,轻轻地将书包放在讲台上,悠然地掏出备课本和一本新华字典。在胡永利的脑海里,这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像蒋老师那样当一名教师,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1984年,胡永利考入马尔康师范学校。“那时,我已经坚定了‘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况且,考中师能够尽早参加工作,为家里分忧。”
胡永利于1987年9月从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来到他教学生涯的第一所村小——金川县庆宁马厂村小学。
那年,胡永利17岁。
马厂村小学位于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上班第一天,胡永利背着20斤口粮出发了。爬山很辛苦,累得胡永利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不过,胡永利心不苦,他就像是去见初恋的女友一样兴奋。“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啊!”
来到校门口,3名代课教师迎了出来,背后挤着70余个满脸泥土气息的孩子。
走进学校,胡永利心底顿生凉意:教室用土坯砌成,房顶上还搭着雨布。“跟想象中的学校差距太大了。”
“大山里的父母,送孩子读书不容易。既来之,则安之。”当胡永利生平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时,他很快便下定决心留下来。
山区人烟稀少,从学校出发,走10多分钟才有住家。放学后,孩子们和其他教师都回家了,学校里就只剩下胡永利一个人。胡永利胆小,根本不敢一个人住在学校里。最初,他借住在一名代课教师的家里。半年后,父亲上山给他搭伴。父亲走后,胡永利又请学生作伴。
慢慢地,他的胆子就练出来了,天黑了,随便吃点晚餐,然后点一盏煤油灯,壮着胆子专心备课。“我心里非常清楚,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去,学点文化,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大山的孩子们失望。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厮守
“在村小呆久了,有感情,舍不得。村小生活单纯,很和谐,更适合我!”
依偎着奔腾不息的大渡河,金川县雪白的“梨花带”绵延80余公里。在沙耳乡的梨树间穿行,不时会有雪白的花瓣,顺着春日的暖风,飘进行人的怀里。
胡永利也是不经意间撞进了沙耳乡的怀里。1990年9月,胡永利调到咯尔德胜村小学。1996年8月,胡永利便来到沙耳乡五村小学。
2002年8月,沙耳乡实行片区内教师“竞聘上岗”的政策。胡永利选择了三村小学,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阿坝州教学会考,胡老师拿过二等奖。金川县的教学比赛、教学会考、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他都拿过奖。教学成绩这么优秀,他完全有能力竞聘到沙耳乡中心小学。”沙耳中心小学校长李德清说。
“我一直在村小,呆了这么多年,习惯了。”就这样,胡永利与中心校擦肩而过。
2004年8月的一天,沙耳乡中心小学原校长陈贵义将6名村小教师叫到办公室。陈贵义对他们说:“三村小学和五村小学都要被撤并。你们要做好到中心校工作的准备。”
胡永利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村小呆久了,有感情,舍不得。村小生活单纯,人与人相处很融洽,很和谐,更适合我!村小的娃娃也需要我。”胡永利主动提出要求,要到沙耳乡南古坪小学。
爱情就是一个人渴求为所爱的人付出。恋上村小,胡永利似乎铁了心要与村小长相厮守。于是,他放弃了去中心校的机会。
一次,大哥胡永州找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父亲都80多岁了,母亲骨质增生也很严重,能不能让胡永利到中心校工作?”
没想到,教育局的人回答说:“到山上的村小教书,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们劝都劝不下来呢。”
跟村小长相厮守,胡永利一点儿都不觉得苦。“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踏踏实实地干。量体裁衣嘛,我就是适合教书,适合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