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真正关心学校教育不能带有条件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04-02
随着“优先发展教育”的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关心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只要是能与学校有点关联的部门,无不伸出手来,表现出一些关心学校教育的举动。

  然而,只要是了解学校教育的人都知晓,有许多关心学校教育的举动,往往是带有条件的,当然这些条件都是附加在一些冠冕堂皇的行动之后的。例如,某县书店与县教育部门,每年都联合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成为一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部门负责发文,除了指定读一本什么书之外,还讲好什么时候组织读书征文评比和演讲比赛活动。你要参加评比和比赛,不买书来读是不可能的。所以,被指定的这本书便迅速跃居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书店的营业额顿时猛增。再如,某上级部门很关心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每年都要进行相关的竞赛,竞赛结束后不仅给获奖的青少年颁发奖状,还给积极组织参赛的学校颁发优秀组织奖。而参加该项竞赛的入门条件就是一个,必须人人都订一份指定的科普杂志。

  由于这些前来关心学校的部门,一般都是学校得罪不起的部门,并且他们又常常是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行动,学校不得不考虑其态度。因此,为了学校的生存,学校对来自这些以关心教育为名的部门的一切要求,都只能视为指示,全面贯彻,哪怕是有承担乱推销书刊和乱收费恶名的风险,也在所不辞。

  但是,只要细细品味一下这样的关心,就一定能闻出其中的铜臭味,发现这简直就是打着关心的旗号在向学生推销资料的行为。

  我们都清楚,学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帮助。学校也迫切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就像人要活命需要有营养的食品一样。但是,我们更清楚,人一旦吃了变了味的食品,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生病影响健康。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最终都会落实到“教育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上。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格个性,都是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经过耳濡目染、模仿学习和自己实践体验而逐步形成的。学生的心灵原本就是一张白纸,受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就会决定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所谓“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关心,必然要通过学校的行动和教师的行为落实到学生身上,最终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试想,如果学生因为受到关心而需要经常回家要钱购买书刊,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感觉到这关心的背后就是让他们出钱买资料,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便会烙下“一切向钱看”的印记。果真是这样,那就完全背离了学校教育的目标。

  学校十分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同时,学校也非常害怕那些变了味的关心。真正关心学校教育,就不能带有条件。(任保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