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跨越20年的对话:专访北京大学两代“村官”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05-06

方法论和责任感比专业、学历更重要

    记者:大学生去基层是否会荒废以前的专业?大学所学的知识,如何转化到基层工作中?

    吴奇修:我认为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论和思维能力,是以后继续学习、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同时在生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学习。社会是一所多姿多彩的大学,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大学生在基层要向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学习。把积极进取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开拓进取又量力而行,既努力奋斗又不急于求成。

    陈丽娟:不可否认,有些专业比如涉农、法律等对工作有帮助,但是农村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更多的是对基层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我认为当“村官”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能力和责任感,专业和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大学的教育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更多的是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无论什么专业,只要踏实肯干,在基层工作总会找到适合的结合点。

  平等交流换位思考真心诚意地与农民打交道

    记者:吴奇修在农村十几年,陈丽娟也是有3年经验的“老农村”了。在基层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丽娟:困难说起来很多其实也很少,诸如生活环境的变化,交往人群的变更等等,但是只要做好自我调整都是可以克服的。最困难的可能是怎样快速找对融入农村开展工作的方法,目前主要是依靠高校、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

    吴奇修:难题是很多的,大城市的很多条件农村都没有,必须靠自己去创造。山村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落后,人多地少,缺资金,缺人才。尤其是村里有点专长的人和一些年轻人因熬不住苦日子,都跑到外面去了。

    记者:现阶段,一批批大学生赶赴农村。其中比较让人发憷的,可能是怎样和农民打交道。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陈丽娟: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充满书生气的“读书人”。到了基层后,才发现以前很多想法都太过理想化。在基层,我学会了和人平等地交流,学会了换位思考,所以就变得比以前宽容、稳重。我觉得,这是我这3年“村官”工作最大的收获和经验。

    吴奇修:和农民打交道,首先要带着一颗真心、抱着一种诚意。我从心底里看得起农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那段艰难而充实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丰富营养,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群众。

    更多培训,帮大学生“村官”度过缓冲期

    记者:能给大学生或者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一些建议吗?

    吴奇修: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质性措施。这些措施的含金量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现在大学生下基层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大学生仍需要做很多准备:一是学习、工作的条件差得多;二是经济上的待遇低得多;三是心理上、社会上、舆论上的压力大得多。

    陈丽娟:我认为大学生下基层,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基层工作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艰苦,精神生活的欠缺也需要自己来调整和克服。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注意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个人成长还是相当有利的。而在政策上,应该注意“村官”政策的长期性和衔接性,不能把大学生到基层任职简单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应该从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

    吴奇修:总的来说,现在的政策确实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很多人性化的设计免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到基层去。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应该珍惜机会,一方面要相信去了以后会改变农村的面貌,也会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我想政策上可以更加细化,比如制定培训计划,帮助大学生度过缓冲期。当代大学生具有现代知识和思维,我希望他们在选择就业、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记者  王建新)

  来源:人民日报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