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反剽窃软件能否杜绝抄袭?探究学术之“原罪”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06-18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央视视频截屏

高校陆续启用反剽窃软件,目标直指毕业论文,学生恐慌,校园震动,靠一个软件能否抵制学术不端?网友曝光硕士论文抄袭,文章除地名外一字不改,上海双胞胎论文余波未了,辽宁大学再现抄袭事件,论文抄袭为何如此难以杜绝?反剽窃还需要哪些措施?《新闻1+1》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年3月份的时候,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强调,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就要像体育界去反兴奋剂那样做到零容忍。

    我们知道,要检测出是否有兴奋剂,需要专门的试剂。那么在学术界,如果要看一篇论文它是否抄袭,是否剽窃,我们现在也有了相应的软件,可是问题是有了这样一个技术支持,所有的高校都会采用它吗?对于这种学术不端,真的可以做到零容忍吗?王先生怎么看?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学术不规范,或者说学术不端的问题,是一个我们喊了多年的老问题,今天为了解决这样一个老问题,我们引入了所谓的新的技术,技术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这样一个问题是由人和学术的体制共同制造的,那也许真正来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回到人和体制本身。

    主持人:

    这套学术测谎仪出现了,我们就不妨来看一看,这叫做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在高校铺开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响呢?

    解说:

    只要有15%以上的相似就视为抄袭,按这个要求,我们几乎全军覆没了,我也未能幸免,尽管超出的不算很多,可对于修改论文来说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且时间有限,真是欲哭无泪啊。

    这是今年一位应届毕业生5月14号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的感言。把这位毕业生的论文拉下马的其实是一款叫做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软件,也被学生们称为“测谎仪”。

    根据记者的了解,从2008年年底开始,这种软件在高校等科研单位开始推广使用,目前高校大多使用的是两条软件,一套是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共同研制的学术测谎仪,另一套是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自主研发的反剽窃系统软件,目前已在全国20多所高校院系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

    以前一例软件为例,这个软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只要将任意一篇文章与对比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对比,这套系统便能检测出哪些词句或者是段落跟以往的论文有雷同之处,甚至详细到了哪些字跟以往的论文有雷同之处。另一方面,数据统计也显示出它的威力。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曾自主研发检测一所部属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命题论文。783篇论文中,涉嫌抄袭者过半,全文剽窃的论文有161篇,占20.4%,段落剽窃256篇,占33.2%。

    天灾人祸躲不过,金融危机还未过,检测机器又来作,到底让活不让活。在这样的打油诗背后,显示的是全国各个高校的推广力度。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调查,仅在武汉,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引进了这个系统,武汉大学抽前10%的学位论文,其余的学校都是全检。

    但是有矛就有盾,针对测谎仪,一种帮助学生检测论文是否过关的生意已经悄然开张。

    今天我们的记者登陆淘宝网,找到了一家可以提供论文检测服务的店铺,近一个星期内,这家店铺几乎每天都有成交记录。

    有记者曾调查后指出,只要将学校所用系统的名称和论文发送给卖家,卖家即可通过系统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并标示出高相似的文字部分,方便用户在提交论文之前进行修改。

    然而,就在毕业生们探讨如何检测与反检测的技术问题时,抄袭本身所折射出的诚信本质问题却也显露无疑。软件研发者沈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学生,在老师的论文中,的确也存在学术原罪。经过50万篇论文的抽样发现,老师的论文抄袭量非常大,抄袭的人非常多,严重抄袭的人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都揭露出来,不亚于一场运动。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就电话连线采访一下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开发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沈教授您好。

    沈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副教授):

    你好,你好。

    主持人:

    沈教授,先有一个技术问题,我们知道抄袭它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段大段地引用,再有一种可能零散地把这段内容给打碎了,散布在论文的各个角落,用您的这套系统都能够检测出来吗?

    沈阳:

    是这样的,我研制的这个系统是ROST反剽窃系统,那么它的系统可以把整块抄袭检测出来,另外打散之后的这种零碎的抄袭也能够检测出来。

    主持人:

    这是技术问题,接下来我想问您,因为我们刚才知道,在武汉大学现在也已经使用这种学术反剽窃的软件了,使用的是您那套系统,还是清华那套系统?

    沈阳:

    它这样的,在研究生院这个层面上使用的是清华同方的系统,然后在院系级别以及教师的自测方面使用我的系统。

    主持人:

    沈教授,当您研制出来这样一个软件的时候,希望它先被自己所在的武汉大学所使用吗?

    沈阳:

    我们在刚开始2008年4月份推出这个系统的时候,首先就在我们这儿使用,包括我们的期刊社,包括我们的博士生毕业的论文检测。

    主持人:

    沈教授,当您的这套系统首先在武汉大学使用的时候,有没有遭到一些来自包括同事,包括行政部门的一些压力,因为你这样做,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揭家丑。

    沈阳:

    它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实际上的一个立场是预防剽窃,什么概念呢?就是论文先进来,然后测了之后,有问题的,然后我们自己发回给学生,让他赶紧修改,防止他出现这种剽窃的状况,是基于这样一个原理。

    再一个,我自己感觉到,社会很需要这个东西,但确实有很多人,他也比较反感这个东西,从个人这个角度而言,他是反感的。但是就我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部门的压力。

    主持人:

    当这套软件被一些高校使用之后,使用者他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一些学生我们看到反弹似乎比较大。

    沈阳:

    对。因为这里面可能存在的一个误会是什么呢?我感觉到学生的知情权不够,他们不太了解我们现在整个反剽窃系统的实施,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而是基本上覆盖了高校以及期刊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国家在论文这个领域也进入了一个质量的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并不是针对学生的,但学生他不太了解这样一个点。

来源:央视《新闻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