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国高考舞弊现象寻根:惩罚过轻助长作弊之风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06-18

利益纠结高考舞弊背后是———考生的前途命运,家长望子成龙的利益期待,学校、地方因评价机制而产生的利益……

    到底是什么让考生家长失去理智?

    吉林省农安县殴打监考老师的家长陈玉芳说:“我当时感到非常窝囊,儿子的希望没了。”对儿子的内疚加上对监考老师的不满,让她充满了愤怒,冲向了监考老师……

    广受社会关注的松原市教师刘艳华这样解释自己贩卖高考作弊器材的动机———是“为了我女儿,她今年也参加高考”。

    李楯认为,高考所牵扯的利益太大了。“高考最大的利益是关系到考生的后半辈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

    多名普通学生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他们的孩子除了高考、上大学,没有更好的路可走。

    家长望子成龙的利益期待,作弊者不劳而获的利益妄想,老师因评价机制而产生的利益,不法商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各种利益交织,必然使得高考舞弊日趋严重。熊丙奇分析说,由此又衍生出更多的利益:学校的利益,相关部门的利益,地方的利益……

    曾经担任监考巡视员的萧齐告诉记者,客观地说,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作弊成风”,在巡视中他也曾看到过一些地方的考试秩序井然有序。两相对比,他觉得,“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管”。

    “舞弊并不是什么难管的大事,只要下决心管是能管好的。就怕管的决心不坚决,或是不愿意管,甚至是纵容舞弊行为,那事情就难办了。”萧齐说,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巡视员一行人到达那个舞弊较猖獗的县后,当地部门的接待是非常热情的,当时同行的人就对他说:“当地人希望我们高抬贵手,别抓得太严。”

    “高考作弊牵涉到地方的政绩问题。升学率高,就说明当地的教育办得好。所以,一些地方在面对高考作弊现象时,并没有下决心去推行强有力的机制。”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如果能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降低高考作弊的收益,那么作弊的现象自然就能得到抑制。

    但更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了考试立法上。有观点认为,高考作弊猖狂的根源在于惩罚太轻,与作弊者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不相匹配。因此,要震慑高考作弊行为,就要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惩处措施。

    谢小庆也认为,目前,专门用来惩治考试舞弊的法律还没有。考试舞弊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法律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这方面还有待完善。

    考试法历经多年未能诞生,让人们对现行高考的法制环境产生了疑问。但有关专家表示,考试法能够出台固然是好事情,但也无须对现有法制环境过于失望,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执法。

    “目前治理高考作弊实际上是有法可依的,刑法中便有关于泄露国家机密的规定,而且已经有一些地方依据此规定对作弊人员进行了惩处。因此,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执法上。”熊丙奇说。

    李楯也认为,高考所牵扯到的利益过于复杂,很难查得清楚。因此,杜绝高考舞弊现象需要一种好的制度构架,这可以表现为法律。规则一旦真的设立起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而在执行当中,最大的阻碍又在于权力和利益。 (记者 杜晓)

    呼唤立法明确受教育者权益  

  日前,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了一套民间版的“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一条核心观点就是———“以‘受教育者的权利’为出发点,构建新的考试与招生制度”。

    据介绍,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包括:

    以学生为本。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改变按照高考分数的单一标准录取考生的情况,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来推进高校竞争。

    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和发扬高考制度的公平价值,通过考试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招生考试秩序,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通过高考考试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能够录取到所需要的学生。同时,需要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制度,树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保障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改革。

    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行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改变对中学和教师的升学率评价。通过采取以能力为导向的多样化的考试选拔方式,引导中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业负担。

    而上述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又基于考试法这一核心。

    “当前需要加快考试法制订,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与责任,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追究在考试招生中弄虚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记者 杜晓)

来源:法制日报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