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又表示,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被就业”的问题只是极个别情况。(7月28日《新京报》)
掌握话语权的教育部,针对“被就业”的回应,应该产生普遍的公信力,但在网上还是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从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层面上说,只有教育部发言具有公信力,对相关问题最终解决才能获得制度性出口。毕竟,就业是民生大事。这实际上就要求,教育部现身说法时,必须拿出真实的数据凭证,通过足够的信息公开来向公众证明“被就业”的真实情况。否则仅仅声明难免会引来民众的质疑。
遗憾的是,教育部根本没有做这样的事,针对公众诟病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的回应也只是,高校一旦出现了就业率误差或造假,就对该高校的就业考核工作实行“一票否决”。问题是,这年头,靠这种“权力吓唬”就真的能够遏制住利益驱动下的高校就业率造假吗?谁都不是被吓大的,教育部如果一直指望这种权力的“自说自话”,就能得到民意认同带来政府公信,那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
在我看来,把“被就业”说成是“极个别现象”,不能没有独立调查的数据作为支撑,因为背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被就业”现象,尽管坊间一片质疑,但是这样的质疑之声却拿不上台面,而官方说法又带着强烈随意性与武断性,这种情境之下,就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不断透支,使相关问题陷于无休无止的争议之中。
当权力不能提供独立的数据支撑,不愿意正视公众真实的生活感受,而是任由自己对种种问题进行随意判断,就只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陷于“被表述的命运”。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还是不能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内,赋予公众以平等的话语权,一些底层者的命运与尊严就只能被肆意践踏,而权力品质与伦理也会不断下滑,造成政府公信力不断透支,产生出更多的社会危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