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研究员(左二)带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会员在北极科考中登1号冰川
高中女生在北极科考中采雪样
2009年4月俱乐部会员赴汶川山区考察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付碧宏研究员(左一)在汶川考察中为会员们讲解
在海南进行现代农业分子育种技术与应用科学考察
长白山森林生态站朴正吉导师指导观测中华秋沙鸭生活习性
这10年,北京地区先后有560位科学导师,亲自辅导了千余名北京优秀高中生,从事着具体的科学研究。在中国,这是首例;在世界,也令人感佩。
1999年6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中科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原台长王绶琯联合61位著名科学家发起的这个科学组织,我也担当了“志愿者”——一直跟踪报道着它的足迹。每次接到活动组织者周琳(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秘书长)的活动通知,我都有一种感动和感慨:有多少优秀的科学家——从资深院士、到最前沿科学项目的担纲者,挤出时间、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地指导着原本素不相识的高中生,一起做科研课题,写实验报告,到野外科学考察;而北京的中学生又有多么优越的科学环境,所进入的实验室,大都承担着国家重点课题,立志科学者,路就在脚下。
科学名家面对面演讲96场
丁肇中“没发现一个幼稚问题”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现有25所基地学校,每年新吸收百余名高一新生参加科技活动,最基础的是每个学期听科学名家讲座,迄今已有96场。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正在担任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研究员,每位学科泰斗都与高中生面对面,演讲后还有提问与解答。
我曾与科技俱乐部的百余名高中生一起,聆听丁肇中演讲“宇宙与夸克”。一名高中生提问后,又疑惑地补问了一句:“我们的问题是不是很幼稚?”丁肇中首先回答:“我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幼稚的!”然后细说“提问是科学的开始。”而对最后一名学生的提问,丁肇中竟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我不知道。”我在写报道时,又想起了王绶琯院士在发起这个科技俱乐部时,诸多响应的科学家都一再讲述的一个理念:科学家就是传播科学精神的。
韩启德院士在2006年一个周末的演讲“西方医学史概论”,也让我和许多学生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北京医科大学采访他时,这位当时在医学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北京教授,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他的尖端科研,画在我采访本上的分子式,其实我也没搞懂。而今他做出了图文并茂的PPT,边演讲边演示,18世纪法国剃头匠的“手术刀”,一次大战时的战地抢救,以及他做乡村医生时怎样因陋就简为农民“切盲肠”,都让听者惊心动魄。会后中学生们提问如潮,都忘了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还要赶飞机出差呢。
32项野外科学考察导师亲自带队
从北极到汶川震区接触前沿学科
参加科学家们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做系统实验,到野外进行科学考察,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会员的“专利”。目前已有中科院、北大、清华等43个研究机构和大学,包括86个科研团队,为科技俱乐部提供“常规服务”。这里列出了一个图表(下图),是近4年科技俱乐部寒暑假进行的野外考察和最新探索。近10年,这样的野外科考有32项。
我和我的同事多次报道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野外科考活动,而今首次总汇,也感到惊异。从北极冰原,到海南水稻田,到汶川地震带,每一项考察都不只是浪漫好玩,艰苦自不待言,科学导师们身肩责任——包括中学生的安全、健康、科研收获。如果不是科学的责任精神,谁会奉陪呢?
2009年4月,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研究员付碧宏前往汶川震区实地考察,作为科技俱乐部的导师,他也带上了负责指导的5名中学生。此前,他们已经专题补充学习了几个月的地质学知识,提出了“地震能不能预报?”“能否在断层上通过人工诱发小地震,释放应力,防止大震”等等问题。一路奔波中,学生们仍问着,讨论着,导师则有问必答。
科学家大手拉青少年小手
科学沙龙以科会友以友促人
我曾几次问周琳老师:您总结过吗?科技俱乐部的成员有多少人在国内外科技大赛上获奖?又有多少人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乃至从事科学研究了?
在历次报道英特尔国际青少年科技大赛,多次报道北京和中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时,我都会发现获奖者中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会员;而这些科技特长,正被高考加分和高校自主招生所关注。
我还看到,近两年来已在国内外名牌大学进行尖端研究的原科技俱乐部的“老会员”,也越来越多地回国、或通过网络,参加“学弟学妹们”的活动。但我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数据。
“科学不是敲门砖。”王绶琯院士从科技俱乐部成立至今,一直坚决反对把科技活动当做应赛和应试教育的敲门砖。“之所以叫科技俱乐部,就是要把青少年从百分百的应试考试中提升出来,感受真正的科学的快乐”。今年5月初,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首次科技文化沙龙活动中,我听到王绶琯院士再次这样说。
这个科技沙龙,是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首批成员之一、刚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毕业的平小川“同学”主持的。沙龙“基因决定命运”的选题,引来了国内外几届成员的讨论,北大附中一名高三学生也赶到现场,还有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海归学者黄力教授、遗传所的金锋教授等一一答疑。
我也在沙龙现场,想起10年前这个俱乐部的筹建会上,王绶琯院士深重地说起起因:身边的几个高三毕业生谈报志愿,都是财经商经,准备未来去深圳闯商海。王绶琯问:中国青少年还有愿意在科海遨游的吗?我们这些科学家要伸出手来,拉一拉青少年的小手。
而今王绶琯院士感到欣慰:“这么多手都拉了起来,以科会友,以友促人,人生终极目标,是科学使命。不参加科技俱乐部,也能上大学,但科学之路无启蒙,便无大起步。” (记者 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