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海南师大创造性地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播种希望"行动计划,采取师范学生顶岗支教、山区教师回炉培训等方式,形成了农村教师队伍培养与师范院校建设良性互动。
海南师大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林北平和副校长杜明娥在儋州市白马井中学听取"顶岗支教"学生上公开课。 新华网海南频道 黄桂林 摄
师范学生"顶岗" 山区教师"回炉"
倡导和组织实施"播种希望"行动计划的海南师大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林北平说,由于各种原因,海南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不仅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经费短缺,而且老师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萝卜几个坑",想进行脱产培训并非易事。
而以往海南师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大都集中在海口市的中小学校,并且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为此海南师大考虑利用学生实习的时间段"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山区农村教师脱产培训"。
到2009年,海南师大已选派了1605名优秀师范生奔赴14个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市县的180多所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同时有1527名农村教师到海南师大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强化培训。
"两个月的脱产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海南师大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一改过去的通识培训做法,精心设计了培训内容,既有名师讲座、问题诊断,还有跟班实践、交流观摩。这对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很大。"参加置换脱产培训的琼中县红毛中学化学老师吴海勇说。
海南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韩刚在"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送教下乡定安县培训现场为英语学科教师授课。 新华网海南频道 黄桂林 摄
流动培训师资 周末送教下乡
作为"回炉"培训的补充,2006年10月,海南师大专门成立了"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整合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海南师大教授、省城有关中学骨干教师,利用周末时间送教下乡,到市县或乡镇进行每个学科为期1年的培训。
琼中县湾岭中学英语老师王茹娜告诉记者:"'周末送教下乡'这种花费少、受益大的师资培训方式,从一开始就受到我们农村教师的普遍欢迎。"
对此,海南师大副校长张诚一表示,"周末送教下乡"方便了广大农村教师在家门口接受培训,而送教下乡的教师、专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长途跋涉到山区市县授课,也令人十分感动。
已届退休年龄的海南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韩刚不但要给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要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当得知学校组织"周末送教下乡"活动后,韩刚率先报名参加,和年轻教师一样挤长途汽车、住廉价旅馆,从未耽误过一次授课。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系副主任丘名实教授,在千方百计安排好时间照顾70多岁年迈体弱父母的同时,顺利完成多个市县的培训任务。即使在他父亲病故的当天上午,他还准备着下午的行程和周六、周日的培训安排。
海南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05级学生杨奎在保亭县三道中学"顶岗支教"时给学生上课。 新华网海南频道 黄桂林 摄
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伙伴互动"
海南师大校长韩长日说,"播种希望"行动计划为海南师大全面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办学功能提供了大视野、大平台,全面准确地体现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一是把农村教师置换到大学脱产培训,着眼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对他们进行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引导其树立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为其自我更新专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顶岗支教实习生进入教育教学现场后,来自一线的农村学校指导教师从入职之后的实际需求出发,指导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特殊条件,形成和积累教师实践性知识。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实现了对接,海南师大与中小学校以专业互动为机制,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献君认为,海南师大开展的"播种希望"行动计划,说明高等学校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在体现社会职能和服务地方发展、建设服务型大学方面也大有可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型大学责无旁贷。(原载《半月谈》2009年第15期 8月10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