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半个月之前,《沈阳市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出台,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每周安排一堂“国学课”。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得如何?12月1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小学:国学纳入校本课程
国学教育开展得最好的是小学,众多小学将国学纳入校本课程。和平区南京十校校长刘文说:“一至六年级都开设了"经典诵读"和对联课,通过两年的国学教学实践,学生们的文明礼仪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教育部门提出要求后,原本没有系统开展国学教育的小学都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由于全市并未指定统一的国学教育教材,这些学校只能向其他学校“取经”,同时在师资方面也有所欠缺。
初中:国学教育多流于形式
在多所初中,记者了解到,国学教育比较薄弱。有的学校在了解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后,并未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有的则在观望其他学校的落实情况。
专家认为,初中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国学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各校应该尽早有动作。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直言:“现在初中国学教育基本还局限在语文和历史课本中,再加上一些阅读课,非常不系统,学生学起来也不解渴。由于有中考这根指挥棒作祟,课时也比较紧张,所以许多学校国学教育放不开手脚或多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如果教育部门有硬性要求,情况可能会好些。”
建议:用现代的视角看国学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志刚认为:“许多小学在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其中纯知识性的值得学习,但有的还需分析和理性思考。如《弟子规》中的一些内容是讲立规矩的,是约束孩子天性的,这就不合适。”
许志刚说,小学生缺乏辨析能力,国学中一些非理性的内容一旦附加到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成长反而不利。因此,学校和家长要有选择地让孩子学习国学,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文然表示:“中小学生学习国学,学校应首先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死记硬背;其次国学中有糟粕,很多内容要求完美,虚伪性很强,还有主张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都不适合让孩子来学习。所以要以现代的视角去体验国学,国学和西学并重,不应偏废。”
本报记者 张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