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萍萍案”引发读者关注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
专家:学校应担当最大教育责任
昨天本报刊发的《齐萍萍一审被判死缓》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关注的焦点在于怎样反思和预防这类人伦悲剧的发生。记者就此专访了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员胡文坚律师。胡文坚认为,对于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学校要负最大责任。
胡文坚认为,针对齐萍萍的案情,齐萍萍的(养)父母犯了两个错误,其一,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夫妻争吵虽然难以避免,但是这种争吵应尽可能避开孩子。
尤其是涉及离婚问题,夫妻双方不要把“离婚”作为争吵的日常用语,即使真要离婚,也要背着孩子理性地商量,一旦决定,再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其二,齐萍萍的父母不尊重齐萍萍。虽然他们很“爱”齐萍萍,但是,对于齐萍萍的爱好,他们不是鼓励与支持,而是奚落和嘲笑。
胡文坚表示,孩子的性格五成以上受父母性格的影响。齐萍萍父母的做法至少带给齐萍萍两个方面的不好影响:其一,遇事不是理性冷静地处理,而是崇尚暴力(语言也是一种暴力)。很难说齐萍萍的作为与这种影响没有关系。其二,齐萍萍真假不分、是非不辨,她能够很淡定地对记者承认自己说的“有真话,也有假话”,这也表明,齐萍萍在所受的教育方面存在缺陷。
专家建议
学校应恢复教师家访传统
“一直以来,我们都过分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对于外来工子女而言,他们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所以学校教育要起到最大的作用,其次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反而居于更次要的位置。”胡文坚说。
胡文坚建议,学校应恢复过去教师家访的好传统,经常和外来工子女的父母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其成长的家庭所出现的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