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多优点,这套教材自然受人喜欢。但另一方面,似乎由此产生一种趋势,即在将民国教材捧高的同时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妖魔化。以笔者的个人经验来说,我所学的是1989年的人教版语文课本,至今仍然对这套课本中很多课文印象深刻,比如《小马过河》、《乌鸦喝水》、《小猴子下山》等,现在想起来仍然能背诵。比如有篇课文叫《种鱼》,大意是说: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把花生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花生。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到地里,它想收很多小鱼呢。这种课文真是很可爱,特别有意思。故事性的课文外也有不少教导知识的课文,比如人行道、红绿灯这样的简单介绍,我的很多基本知识都是从这里学来。那套小学课本里最受人诟病的就是那些今天看来意识形态色彩过浓的文章,比如邱少云、赖宁的故事等,但是,这些故事即使宣扬的是爱国主义等成人意识,在小孩子那里似乎都故事化了,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我就已经不大记得这些文章具体的内容。最后,我特别想说的是这套课本的插图非常精美、到位,尤其是一些古诗像《锄禾》、《鹅》、《梅花》的插图都很好,今天我们看到《开明国语课本》的插图作者是丰子恺都大为惊叹,但这一套语文课本的插图我个人觉得并不逊色。
当然,笔者可能因为有个人感情而对这套课本的评价有偏颇,但回过头来看,仍然认为这套教科书总体上是用心编的。如果我们过于贬低这些教科书,那么对于那些付出心血的编者来说也不大公道。在我看来,对于教科书的评价不宜过于厚古薄今,老教材自有它的好处,但可能有些内容也不适合当下,有些新内容它也没有。民国老教材的流行只是重申了好教科书的标准,那就是能否符合儿童心理,能否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教科书不应该成为宣教政治意识和成人意志的工具。因此,评价教科书重要的是看是否符合这个标准,而不是单纯以年代来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