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部分免费师范生恐惧回农村?农村缺教师难题何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4-06

        因为免费他们成了特殊的一群

       柴伟是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随着学习的深入,柴伟对化学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特别渴望深造”。

       现在最大的障碍就是政策。在柴伟所签的协议上明确地写着: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陕西师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免费师范生中确实有些研究型的人才,这样的苗子如果不能深造,可惜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的孟登迎教授说,他自己是“一名曾经享受过免费师范生待遇的大学生(定向生)”,因此很能体会免费师范生的感受。

       孟教授认为:“由于他们与政策制定者的信息极不对称,他们是在尚不能完全理解职业选择的年龄被要求签订这种不无强制色彩的协议。”

    “我们只是免费并没有免试,我们的高考成绩并不比别人差,但是我们却成了校园中特殊的一群。”柴伟说,学校里几乎所有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都是与免费师范生绝缘的。

       小倩特别羡慕那些参加了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学科前沿,又能开阔眼界,多好呀!如果我们也能参与,对我们将来的教师工作也会有帮助的”。

        柴伟发现,正是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除了能得到国家发的那种奖学金外,学校里其他的各种奖学金他们都不能申请,连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很难争取。

       我们真能解决农村缺教师的难题吗

       还有一些学生被更深层次的问题困扰着。

       小龚来自福建农村,她说按照协议上的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我们在农村待两年能解决农村教育缺老师的问题吗?”小龚说,“我觉得关键在于农村教师的待遇太低了”。

       小龚的观点和孟登迎老师不谋而合。“在我看来,我们众多的农村学校之所以缺乏优秀老师,主要在于中西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投入还被用在城市中的各类重点学校,正是这一点才使得很多优秀的青年人不愿意到乡村从事教师职业。”孟老师说。

       孟老师的部分学弟、学妹选择了到农村去任教,他们刚刚走上讲坛的时候,竟然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在两三年里都没有领到一分钱的工资!他们的生计和温饱居然都成了问题,还需要从农村的哥嫂那里借粮油度日。

       艰苦的条件造成了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几年前媒体曾经报道,甘肃省一个村中学10年间走了80名教师。

        虽然免费师范生们不用担心自己到农村任教的待遇,但是,他们仍然会对一年后的农村任教心存恐惧。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来自农村,家庭不富裕,”小龚这样解释,全家人本来指望孩子上一个好大学而改变生存环境,可结果是我们将来只能在县城及以下的学校教书,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些大。”

    “农村教育的艰苦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恐惧。”孟登迎老师建议,如果国家有钱,不要只往师范生身上投,而要往艰苦地区的教师职业岗位上放,这才是正理。 记者 樊未晨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