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图为:教育均衡,能让孩子们受到公平教育(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赵莉
一名老师将不再一辈子固定在一所学校教书,可流动到其他学校。今年9月,武汉市武昌区组建的“北片学区”将在学区内实现教师“走校”。这并不是武汉市首个试点,不久前,江汉区教育局已将教师“走校制”正式写进该区2010年工作计划中,该区将在全市试行教师“走校制”。这意味着,名师将成为一种共享资源,流经之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促进校际之间的师资力量均衡。
师资不均衡引来“蹭课生”
近年来,武汉市义务教育择校持续升温,每年的4-7月,便是家长们的“抓狂”期:为了孩子进入名校,他们到处奔波。采访中,不只一名家长表示,他们择校择的并不是学校的“硬环境”,毕竟现在学校之间教育设施的差距越来越小,他们看中的就是名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家长们有理由相信,在名师的调教下,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会离下一个目标更近些,“说白了,择校就是择师。”
不可否认,江城的优质教师资源稀缺,且多集中在一些名校中,引得不少普通中学学生前来“蹭课”。三月底的一天,记者在武昌一所著名初中见到了两名前来蹭课的女生,她在八年级教师办公室,拿着习题向老师请教。
该校一名女教师私下告诉记者,学校教师经常会遇到外校的学生前来要求辅导或点拨,或是索要试卷。这种情况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比较多。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明确要求教师予以拒绝,一方面避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扰,另一方面师资和试卷都属于学校的“机密”。
采访中,记者是知,校外学生前来蹭课的现象,在武珞路中学、华师一附中、省实验高中等多所名校都发生过。教师们还表示,前来蹭课的不光有学生,还有不少家长。“每个班的人数是有限的,想进到班上来听课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名教师称,一些学生或家长站在教室门边、窗口听课,很影响教学。
有教育人士称,大学生跨校“蹭课”几乎是常态,但发生在中小学就显得有点尴尬了。说到底,还是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太稀缺了。
教师“走校制”呼之欲出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随着标准化建设,不可否认差距在缩小,真正的差距在于师资等“软件”上的差距。通常,由于待遇等客观原因,多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集中在热点中小学,使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据悉,武昌区和江汉区实行教师“走校制”,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在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均衡化发展,缩小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差距,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达到给“择校热”降温的目的。
江汉区教育局有关人士称,教师“走校制”是以“学区”(即优质、薄弱学校联合办学)为单位实行老师“走校任教”和“轮岗”。按计划,今年,该区交流的校长要达到本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总数的10%,参加交流的教师人数要达到本区义务教育学校公办教师总数的7%。
武昌区成立的“北片学区”有中小学15所。今年,“北片学区”将实行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校、骨干教师送教,受益学生达到1.4万人。在这15所学校中,小学7所,包括杨家路小学、余家头小学、柴林小学、四美塘小学、育红小学、三角路小学、湖大附小;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包括铁四院学校、杨园学校、秦园路学校和徐东路学校;单设初中2所,即粮道街厚朴中学、四美塘中学;完中2所,湖大附中和三角路中学。
今年,武昌区教育局投入130万元,让更多好的方案得以落实。一是建立学区内学校“一对一”兼职交流制度,将学区内各校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纳入平台管理,安排这部分教师到结对学校兼职交流,兼职交流教师原学校工作量保持不变,到结对学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学期上公开课一次、评课一次、在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一次),实现学区内各学校优势互补,协作交流,共同提高。
二是建立学区内学校“一对一”专职交流制度,结对学校相互派出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担任教师,交流时间为一年,通过经验技能的互传,逐步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三是建立紧缺学科“走校”制度。初中物理、化学,小学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师试行“走校”制度,打破学校界线,一名教师可以在多所学校任教。
“现在的名师都集中化了,有的学校名师几十人,而有的学校一名都没有。”采访中,有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花了几年功夫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没多久就又会主动或被动流向优质学校,这样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打击了本校教师的积极性,还伤了学生们的心。该负责人表示,如果“走校制”真正落实到位,让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大范围流动起来,令校际之间的师资力量走向均衡,那就非常值得期待了。
“走校”条件已具备
对于教师“走校”,家长们普遍表示欢迎,他们表示,优秀师资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资源,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在省电力工作的程工说,现今相当一部分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小学中实行教师“走校制”,让优秀的师资定期流动到不同的学校,或是让优秀的教师同时受聘于多所学校,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此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择校热”降温。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目前我省只是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实行了教师“走校制”,走校的教师多是该地区极度缺乏的学科教师,如艺术、体育教师等。但武汉市两个中心城区即将推行的教师“走校制”则是上升了一个层面,毕竟在武汉市的中小学,缺的不是教师,而是优秀的老师。
武昌区有教育人士称,该区在数年前就曾探索过同区内优秀师资“走校”问题,但学校多、生源多,“走校制”会使教学出现衔接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不易建立,师生都缺乏归宿感。基于此,“走校制”被搁置。今年该区决定在北片小范围的试行,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采访中,铁四院学校有教师称,在北片实行教师“走校”,应该说具备了一定条件。一方面教师绩校工资的实施,让同一个城区中小学教师们的收入相当,无论教师在区内哪所学校流动,其经济收益不会有大的变化。而在过去,由于校际之间教师收入的不均,使得优质学校的教师,都不愿意调动到薄弱学校,甚至交流也不情愿。另一方面,北片学区相对集中,教师“走教”,不会出现长途奔徙的现象,免去了“走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期待真正“走”起来
据悉,武昌区和江汉区具体的“走校制”方案还在进一步论证中。
采访中,有武昌北片学区教师表示,教师“走校制”要发挥其作用,绝不能与过去的校际之间教师的交流等同,不能流于形式,“如果说仅仅是派几名教师讲一节课,那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教师们表示,过去的师资交流多是一种速成式,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层面。他们希望这种“走校制”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底限,让这些优秀的教师,真正起到优质濡染、带动的作用,特别是要让学生与优秀的老师有所接触和互动,在老师的启迪下,开发潜能。“走校制”如果实施,薄弱学校的教师走向优质学校,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优秀学校的教师走到薄弱学校,肯定要克服不少的困难,尤其是在教育学生的环节上要下不少苦功。有教师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拿出优厚的政策条件,从政策层面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帮助这些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如果说,“走校制”能真正让教师,特别是优质的师资流动起来,那将是义务教育均衡路上的一件值得期待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