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
学校“价高者得” 有“关系”可打折
家长们面对捐资助学费毫无头绪,学校和教育部门却从来不公布具体的捐资助学费用,导致家长们填写捐资助学费的心情就像在赌博。“填的金额低了,怕自己没有‘竞拍’成功,孩子错过了入读好学校的机会,填高些数目虽然貌似保险,但一来家里无法负担太多,二来会觉得不值。为什么就不能公开一点,公布每间学校捐资助学费用标准?”天河的许女士表示。
据了解,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在捐资助学费标准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下,家长们只能靠“估估下”来填写捐资助学费的金额,而且不少学校确实会实行“价高者得”的方法。“虽然学校是给了一个‘参考价’,但是担心如果只填这个数,孩子的名额是不是会被填得高的孩子挤掉。”越秀区的谭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今年小学报名,本来按照听来的标准准备了4万元捐资助学费,结果最终还是填6万元。该区某名校校长则告诉记者,因为捐资助学费的金额是家长自愿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所以会有家长把自己填的数额认为是学校的捐资助学费的标准。
影响捐资助学费的另一个“变量”,与家长找到的“关系”相关。对于找到“关系”的家长,学校会直接给出捐资助学费的金额。“如果关系够‘硬’,捐资助学费就会相对减免,但是都不会低于学校的‘最低价’。”熟悉越秀区小学招生的一位知情人说,每年小学招生时“各种‘条子’满天飞,有时候领导批‘条子’所用的笔的种类不同,也暗示着这张‘条子’‘分量’的不同。”
除此以外,在同等条件下,学校在选择择校生时,还会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比如,学校除了挑学生,还会挑家长,父母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越秀区一间名校的吴姓校长表示。(文/记者伍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