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个案例为例。我抛开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分歧,首先询问了孩子高中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这位同学最擅长的科目是化学,化学成绩在各科之中位居第一;第二位是物理、语文;第三位是数学,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第四位是生物;最吃力的是外语。
大学专业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延续。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是以高中的生物和数学课程为基础的。心理学科认为,心理的基础是大脑,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从学习大脑的结构开始的。如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如大脑的结构,大脑各部分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等等。数学是心理学专业必备的工具。心理学专业的研究基础是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实验。每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原理,都是由心理实验及测量数据得出的。
大学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课程基础是数学与外语。数学是工具,外语是催化剂。外语能力强的同学,找工作时机会较多。
通过这样的分析,家长和孩子可以客观的了解心理学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情况,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对各自的选择会有新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就专业选择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找到形成共识的通路。
关于高中课程对应的大学专业,我已做过较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家长可以到我的博客查看相关文章。
在分析成绩时,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孩子成绩高的科目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在选择专业时,这些同学还要注意感兴趣的学科。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往往反映出孩子的个性。选择专业时,还需要考虑自身的个性特点。说到个性,很多家长表述为性格内向外向,动手能力强或弱。这种表述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孩子的职业个性。一个孩子的职业个性,首先表现为对物感兴趣还是对人感兴趣。这里也有一个误区,很多朋友把对人感兴趣理解为喜欢和人打交道。这仅是一个方面。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或者不善和人打交道的人,也可以表现出对人的兴趣。比如,很多孩子喜欢学习语文课程、历史课程。语文的课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历史课程要学习大量史实,这些史实是离不开人的。喜欢这类课程同学,必须要关注这些课程之中的人。如蓝天白云的孩子,每一科都很擅长,而且成绩优秀。但从喜好上来看,他的兴趣点在于关注人。所以会选择中医、文学、历史一类的专业。从这个特点上看,心理学也是关注人的学科,它是以数学和生物学为工具,来分析人的心理过程,分析人的行为反射出的心理活动。而物理化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物,擅长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同学,观察物的能力强一些。如,同样学习物理,有的同学对那些定滑轮动滑轮感兴趣,有的同学对力学实验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摆弄电路。这三类对物的兴趣,适合三种不同学的方向:与机械结构打交道的专业,与工程打交道的专业,与电学打交道的专业。讨论专业分歧时,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考虑,这样就宽广了。而不是,喜欢学语文就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喜欢学习历史,就要报考历史专业。要客观分析这一门课程中,感兴趣的点。把每一门课程分为众多的小点后,家长与孩子讨论问题的平台就扩宽了,总会在某个点上达成共识。
说到个性特点,动手能力强这个表述是不全面的。与专业有关的动的能力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动脑能力;二是动口能力;三是动手能力;四是动腿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几种动的能力的组合。比如,学习机械类专业,应该是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要强;学习农学专业,应该是动脑能力和动腿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强。学习哲学专业,应该是动脑能力为主。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应该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要强。
总之,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个性,把它与专业的个性对接一下,接的上的,入学后就会很适应;接不上的,就要像胡适先生那样,从农学转学文学。
很多同学喜欢学习物理化学,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这些同学并不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这类与物理化学对应的专业。原因是,他们不喜欢这些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者家长不希望孩子从事这些比较辛苦的职业。不同的职业期望,这也会造成选专业时的分歧。出现这种情况时,一般要了解专业大致对应的职业。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找到能够发挥自己学习特长,又能够与职业期望匹配的专业。如,我的博客上,一位上海的家长提到孩子物理化学学的好,有报考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意愿,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经济类专业,将来做一些管理工作。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在大学的专业中,有这样一类专业,学习的课程以物理数学为主,但是培养的目标是管理人才。比如,适航技术与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等等。这位上海考生,可以选择适航技术与管理专业,专业期间学习与飞机有关的技术性课程,毕业后既可从事飞机设计的技术性工作,也可以从事管理工作。
总之,选择专业遇到分歧时,家长首先要理性对待,要放弃无谓的争论。积极调研,搜集资料,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商量讨论的平台,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其次,要摆脱一言堂和一边倒,要仔细分析双方的想法和依据,找到共同点,达成共识,才能够形成合力,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