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投向我省经济最为活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仅以威海为例,就有大大小小的外资企业2100多家,不光有三星、贝卡尔特、三进船业等大企业;更多的,则是涵盖了电子、服装、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
在4月底举行的威海市改善用工环境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上,资料显示,威海企业职工月收入基本在 1100— 1600元,高的2000多元,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920元。近年来,威海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始终在30万人以上,进入外企的外来务工人员近20万人,且绝大多数为来自农村的85后、90后。
相对于威海 252万的总人口,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每个季度,威海地区都有着数万用工缺口。在环翠区一家韩资企业,职工编号已经排到3万多,而该企业目前只有2000多名员工。这意味着,在威海的十几年里,有3万多人来这家公司打工,至少2.8万人选择了离开。那些能在厂里干一两年的,就算是老工人了。
近期,本报记者持续接触了威海地区一些外资企业的普通工人,并深入到这些工厂里,做近距离观察,力图还原这些新生代打工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流水线
一个磁圈,两根铜线,绕上,启动机器,缠上磁圈,剪下来……每天至少完成3600-3900 个线圈,“缠一个线圈挣一分钱”。
21岁的史丽芳来自河北邯郸农村,来到文登这家300多人的电子厂只有三个月时间。
高中毕业后,史丽芳没有考上大学,但在这家电子厂,她的学历足够高了,其他工人大多是初中生。 至于工作,“很机械,根本不用动脑子”。
这家韩资企业女工很多,很多没有考上高中的本地女孩子都来这里打工,但她们大部分并不想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史丽芳在绕圈车间干活。一个磁圈,两根铜线,绕上,启动机器,缠上磁圈,剪下来……每天至少完成3600-3900个线圈。这种线圈成品主要用于超薄液晶电视,价格昂贵,公司产品90%以上供给三星及LG。
对史丽芳而言,缠一个线圈意味着挣一分钱。上班第一天,她绕了2000多个,第二天就感到乏味了,只绕了1000多个,主任找她谈了话。
第三天她突破了3000个。史丽芳是个好强的人,不管以前上学,还是现在打工,她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落后。
11:40,下班了。不到一分钟,车间里就没了人,走得早,为的是可以不用排队打饭,省下来的时间,就能多绕几个线圈。
中午饭很简单,一份菜,一个汤,一份米饭。前后不超过10分钟,史丽芳和几个女工就吃完了,得抓紧时间回去干活。中午有两小时午休,但她们根本不愿休息。
史丽芳底薪一天35元,厂里包吃包住,她每月额外开支就是买书、买衣服,吃零食,“每个月能攒下1000元吧,如果不加班就剩不下这些了。”
“同样的工作,现在比2007年能多个四五百元吧。”几个工龄较长的女工说,这几年厂里一直跟着威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2007年最低工资610元,现在920元,“想挣多点只能靠加班,干得多就拿得多。”
如果按月收入1600元算,这意味着除920元基本工资后,车间工人月收入的42%来自加班费。如果月收入2000元,每天必然要加班2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