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如果说,高考是中国社会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那么语文作文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景点。高考作文,已经远远超出了考试的本意,而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我们有请著名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谈谈她的感受。
主持人:不知道您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现在是不是有所了解了?
于丹:很关注今年的考题,其实每年的考题都能看出总体的趋势来。现在我看到的题目不全,但是从已经看到的题目来看我觉得今年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第一就是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孤立的为技巧而技巧,或者说仅仅在作文的思路里面它不会拿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这次代表转型时期的很多观念的东西,比如说全国的统考题里面说猫有了鱼吃难道还去抓老鼠吗?这个现象我想真正得高分绝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绝不是我们简单的说现在猫养懒了,这个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其实任何一种现象的生成一定都有它深刻的理由。现在比如说都市里的猫,它的生活很多是作为宠物来养的,它本身已经不是以捉老鼠作为本质了,包括狗,现在主要也不是看门也是作为宠物来养了,所以任何一个生物属性的转换跟它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都是相关联的,有些现象你可能觉得它是可悲的,但是动物本身是不能负全责的,因为它的生命属性使然,所以怎么样来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定现象。
包括“我们看早”这个题目,现在大家什么事情都要赶早,究竟什么叫早?什么叫晚,早与晚的判定标准又在哪里?这些题目我觉得都充分的反应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我觉得就是紧扣当下的一些国际概念,包括这一次大家看到世博主题也是环保,事实上从2009年年底中国哥本哈根大会参加回来以后,我们对于环保的态度是今年的一个主旋律,所以我们看到像绿色生活,还有像关于捕鱼,鱼要从中国孟子的古训一直到丹麦的,我们怎么样来看捕鱼的事情,其实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它让考生走出书斋去想今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承诺。因为中国的环保在世界上一直受诟病,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是很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