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责任不明 公益性差 投入不足
投入少 学前教育仅0.39亿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认为,“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教育投入比例过低,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多位专家都认为,当前,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相关部门过于强调非义务性。类似“社会为主、公办示范”的办园思路,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由此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学前教育缺乏独立和明确的政府投入机制。在北京,对公办园的财政投入在各级各类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7年的1.92%,有的区县学前教育专项投入仅80万元。2008年,北京十几亿元教育附加费中,学前教育仅有0.39亿元,仅占3.1%。有些省市这一比例更低,仅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3%左右。
不均衡 住宅多了幼儿园少了
令人吃惊的是,即便极为有限的财政投入,不少也被用作锦上添花,更多地投向了“示范园”“优质园”。而能够享受这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往往又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城市人群。一些民办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迫于运营成本压力,他们难以扩大规模,不能添置教育用具和设备,正规的幼儿教师大量流失,这使很多家长不信任民办幼儿园。
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黄淑敏说,虽然该校幼师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但学生就业后普遍反映待遇低。今年5月,在石家庄市一家企业幼儿园,由于园方一直克扣教师工资,造成21名幼儿教师停课。由于学前教育涉及教育、财政、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致使一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难以解决。如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布局不均衡。天津市南开老城厢地区被拆迁后新建了大量住宅项目,人口密度大,多达十几万人,但幼儿园却从过去的5所减少为2所。在北京和石家庄不少新建居住区都存在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