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幼儿“入园难”再现广州 成三大教育问题之首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9-01

        南方日报讯(记者/赵新星 实习生/高冰乐)又是一年的新生入学之际,不少小学幼儿园都在今天接受新生报名招生。本应该是家长兴冲冲地带着孩子报名、小孩高高兴兴地准备上课的时候,但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却再次成为年轻父母们心口的困扰。有调查显示,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已被排在了当前最受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之首。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起草者之一储朝晖表示,国家教育纲要明确要求普及学前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但目前肯定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社会及家长们都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协调好自己的姿态。

        个案:

        将孩子带到幼儿园被拒收

        肖先生现全家居住在从化市城郊街大夫田村,4岁的儿子已经在一家民办幼儿园就读两年了。因为相关通知说民办幼儿园将要提高学费,而且将来读小学也比较困难,加上公办幼儿园离家近一点,且公办幼儿园一个学期的费用比民办幼儿园便宜六、七百元,所以肖先生就想把儿子转到公办的从化市城郊街新开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园。

        肖先生特意提前跟小学校长打了电话,昨日带孩子过去办手续,谁知到了幼儿园,老师却说“户口不是本地的不要”,园长则说没学位了。

       “虽说没有学位了,但是幼儿园还在接收当地的小孩。”肖先生称,该幼儿园优先接收当地附近几个村的小孩,昨天很多外来工和其他村的家长在幼儿园门口等候多时,都没有等到学位,有些家长因此甚至怒气冲冲。

        本报记者随后致电新开小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该幼儿园一直以来确实是先招收新开村、大夫田村等本地五个村的小孩,因为园内学位一直比较紧张,所以只能优先本地村里的小孩,是否招收其他地方的孩子则要视学位情况而定,但在这方面幼儿园对本省或是外省户口的孩子则一视同仁,且幼儿园已经通知其他没有争取到学位的家长次日下午再到幼儿园了解学位剩余情况。

       现状:

      “入园难入园贵”成首位教育难题

        今年8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中国教育发展现状满意度调查,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被排在了当前最受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之首。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教优质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深渊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没有几个家长能淡定地无视孩子的“起跑线”问题。

        但每年的7、8月份幼儿园报名入学高峰时段,很多家长准备给孩子报名时方才发现,幼儿园早已人满为患。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有的早在春节就已提前完成招生,有的报名预约甚至已经排到了下一年。而幼儿园所需的费用,也是像坐上了火箭一般飙升。家长们不得不慨叹“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今年夏天,关于幼儿园的故事特别多。在北京,一位96岁的老人,为了让重孙女上公立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日夜排队坚持了九天八夜。北京一所示范幼儿园,每年100多个新生名额,几乎被官员子女“条子生”占满。幼儿园,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游乐场,如今却变成了体力、权力和财力的角斗场。

        解读:

        教育纲要要求普及学前教育

       “纲要主要是要求普及学前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但目前肯定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起草者之一储朝晖说。

        他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全国幼儿园的数量不够,无法完全满足幼儿入园的需求;二是现有幼儿园的条件不尽相同,在师资、校园设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公办幼儿园有政府的补助,使得其收费比民办幼儿园相对便宜。

        他建议政府应该改变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助方式。现在政府是给公办幼儿园提供补助,其实政府应该给一些贫困家庭提供补助,让部分家庭有能力提供孩子读民办幼儿园。在家庭方面,他建议家长应该理性选择,毕竟公办幼儿园没有办法接收所有的幼儿,部分比较富有的家庭可以考虑让孩子上民办幼儿园。

        储朝晖分析认为,《规划纲要》要求普及学前教育,但实施中肯定面临困难。一是各级政府要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意识到幼儿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在家长方面,从调查他发现,家长对于学前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然而政府、社会的关注度不够。他建议,家长最重要是改变观点,从认为学前教育是帮助孩子“学知识”转换为让孩子的“个性健全地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