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2010年教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教育界的“不老传说”。
走进于漪老师家的客厅,第一眼就能看见摆在阳台口的一张备课桌,上面摆放了几本书,最上面摊开的是两摞厚厚的打印文稿,用红笔做出的标记点缀其中。“上海正在进行二期课程改革,我担任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审定专家。这是最新的一轮修改稿。”于漪老师说。12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几轮的修改稿,岂不是要有几百本?而这只是这位耄耋老人每天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上海市“名教师培养基地”带教骨干教师,她每周都要去到各个学校听课、评课。另外,她主持的“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每年要培养几十名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每一个都是她手把手往外带。如此大的工作量,大家都非常担心她的身体状况,于漪老师轻松地说:“能多做一些就是好的。看到教育事业后继有人,我高兴!”
多年前,于漪老师在全国首创了对青年教师的“带教”方法,就是组成三级培养网络——师傅、教研组、组长,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其中很多成为所在学校和地区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像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她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于漪老师的电视机上摆着一张剪成书形的普通硬纸片,上面密密麻麻的留言和签名记录着这位从教59年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殷殷深情。前些年她的心脏病发作几近生命垂危,一个62届的学生从北京专程来看她。这位学生也是一名老师,他希望于漪老师知道他正在把自己当年从于漪老师身上得到的爱传递给他的学生。于漪老师告诉记者:“其实他记住的是当年很小的一些事。他那年生病发高烧想吃面包,家里穷,没有粮票,我就买给他,自己饿了几天肚子。是这些学生让我相信,爱是可以传递的!”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于漪老师的一生充满了理想,“教书要达到3个目的,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
记者从于漪老师的书架上看到很多她出版的文集,有《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文集》等。“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改变。”她强调,教师对孩子们不要轻易说“不”。“一些老师埋怨现在学生太淡漠,其实他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灌溉学生们情感这块‘盐碱地’,必须找准切入点。孩子们喜欢周杰伦的歌,我也去认真听,发现他的歌风格独特,歌词也有文化含量,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式的演唱适合独生子女的自我倾诉。做教育,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翻看于漪老师的相册,每一页都可以看到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1951年,她扎着长辫走上了中学讲台;2010年,鹤发童颜的她在世博园里和学生一起欣赏“清明上河图”。她说:“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