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师为学校仅有9名孩子授课 坚守乡村小学37载
来源:大河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3-11

       教鞭是主动讨来的

 “巴掌小学”的北侧是徐云玲的家,5间土坯草房。中午,9个路远的孩子在她家吃饭。其丈夫孙荣合添柴烧灶,前锅蒸米后锅山菇炖肉,娃儿们吃得喷香。徐云玲说,25年来,她家中午都是“大锅饭”,免费招待路远的娃子。

  据马庄的山民介绍,马庄教学点设立于1983年。当时是两间闲置土坯草房,年久失修。此后3年,先后有6位教师到这儿任教,都是坚持一个学期就不干了。

  徐云玲说,她是1982年嫁到马庄的,高中毕业,曾当过两年扫盲教师。1986年春节过后,教室的门没开。娃们天天在落锁的教室外自己读书,看到这情景,徐云玲就跑到村委会和镇上要求代课。就这样,徐云玲的教鞭一拿就是25年。

  1986年暑假,徐云玲拿出家里的3000多元积蓄,买来水泥和瓦,乡亲们拉来石头,扒掉了那两间土坯草房,盖了3间新教室。

 “这里只是学前班到三年级,孩子年龄大一点儿,腿脚硬了,能跑远路了,就去外面的孙庄小学就读。”徐云玲说。

 “虽是教学点,可那里的教学成绩每学期考评在全镇都是前几名。”马谷田镇中心学校负责人说。

  一声“老师好”让她回头

 “从学前班到三年级,所有的课程一个人教,白天累得腰酸腿疼,夜里还要批改作业,劳动强度大不说,关键是一个人独自坚守,孤独寂寞。”徐云玲说,她也脆弱过,也曾打过一次“退堂鼓”。

  2005年春节过后,一朋友介绍她去北京一家幼儿园教学,月薪1200元,相当于她在这里一年的收入。家境贫寒的她心动了,就在她准备去北京的那天早上,当她从落锁的教室门前经过时,等候在教室外的娃们怯怯地望着她,弱弱地喊了声“老师好” 。这一声“老师好” ,将她又拉了回来。

  2007年初春,公路修进了深山,进山的“驴友”越来越多,徐云玲的事迹被“驴友”们发到了网上,被感动的社会爱心人士相继进山,给“巴掌小学”送来了图书、篮球和作业本……泌阳县委、县政府也将徐云玲老师破格转为公办教师,月工资1219元,每月及时发放。今年春季开学时,共青团驻马店市委还给该“巴掌小学”送来了20套标准课桌……

 “几年来,山外的世界一直在给力,办学条件在改善,使我越来越坚强,我的心已在这儿‘扎’下了根。”徐老师说,“这里不能没有教室,不能没有老师,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这里,就不会放下手中的教鞭。”

  彭成旭:拄拐也要去上课

  ●人物档案

  姓名:彭成旭 年龄:56岁 教学地点:罗山县铁铺乡北安小学 坚守时间:8年

  昨日,在罗山县铁铺乡的最南部大别山腹地,记者找到处于密林中的北安小学时,56岁的彭成旭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彭成旭教书已经38年,担任小学校长11年。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彭成旭主动请缨来到这里。

  北安小学是专门为山里年龄小的孩子设立的,等到孩子稍大些了,就转到乡里的中心校就读。由于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大多数孩子都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来到学校。每逢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气,彭老师都亲自将孩子送回家中。

  去年年底,彭成旭的腿上忽然长了一个肿瘤,医生要求其立即住院手术。“可学校就我一个老师,我要是做手术了,孩子们的课谁来上?”彭老师说,只好等暑假才做了手术。

  这学期开学,彭老师的腿并没有完全康复。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提前两天赶到学校,安排开学事宜。“只要一见到孩子们,我的病就全没了。”彭老师笑着说。

  王克勤:献身教育终不悔

  ●人物档案

  姓名:王克勤 年龄:64岁 教学地点:镇平县二龙乡王家庄小学 坚守时间:8年

  在伏牛山麓的镇平县二龙乡,有一所叫王家庄小学的袖珍学校,全校只有9名学生,65岁的退休老师王克勤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

  从镇平县二龙街出发,翻越15公里的山路,记者气喘吁吁地赶到了王家庄小学。记者发现,在不大的校园内,一面国旗在迎风飘扬。

  45分钟时间,王克勤顺利地给三个年级的同学都上了一课。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一直是面带笑容。

  王克勤告诉记者,他在山上教书已经8年了。教书一辈子,已经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了。

  据悉,王克勤2006年退休,当他听说二龙乡王家庄小学还没老师时,不顾老伴的劝阻,主动请缨上了山。吃住在教室,一个风干的馍馍通常就是他的一顿饭。

  生活质量不高,可王克勤对学生们的爱却丝毫不打折扣。家长有事不能来接孩子,他就留孩子一起吃住;漫水桥被山洪冲毁了,他就背着学生过河。

  去年暑假,乡里出资给王家庄建了新校舍,尽管缺椅少桌,可孩子们毕竟有了亮堂的教室。他在新教室写了一副对联:“呕心沥血雕美玉,献身教育终不悔。”

  任宗毓:

  坚守换来完美爱情

  ●人物档案

  姓名:任宗毓 年龄:48岁 教学地点:鲁山县赵村乡第三小学的堂沟教学点 坚守时间:31年

  黑乎乎的教室墙壁,黑板坑洼不平,桌椅上的油漆早已褪去。这是鲁山县赵村乡第三小学堂沟教学点,也是任宗毓坚守了31年的地方。

  记者来到时,任宗毓正拄着木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小儿麻痹症使他的双腿移动起来特别不便,在教室里来回移动时都得扶着学生的课桌。

 “任宗毓是这所学校的唯一教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品德课程全由他一人承担”,赵村乡第三小学校长张建昌说,三小一共有4个教学点,堂沟教学点是距离学校最远的一个。

  让任宗毓感到暖心的是,他坚守换来了一个贤妻。1999年,驻马店的一名少女看到他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短文后,深受感动,来到堂沟村,与任宗毓结为夫妻。他们日子虽然过得苦,但甜甜美美。去年,两人筹措3万多元办起养鸡场。“今年我准备扩大规模,他舍不得他的学生、舍不得学校,就让他一直教下去。”妻子说。

  编者按

  也许这些人的长相难以吸引你的目光,但他们坚韧的坚守让人动容。为什么坚守?因为对那方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留下的意义,他们懂得。 (大河报 李钊 何正权 郭启朝 房琳 尚杰 魏朝林 程专艺 李鑫 杨晓申)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